
(1).猶言伏筆。《左傳·哀公元年》“二十年之外, 吳 其為沼乎” 晉 杜預 注:“謂 吳 宮室廢壞,當為污池。為二十二年 越 入 吳 起本。”
(2).起因;由來。 金 元好問 《學東坡移居》詩之六:“稗官雜家流,《國風》賤6*婦詩。成書有作者,起本良在此。” 元 王祯 《農書·農桑通訣一》有《農事起本》、《牛耕起本》、《蠶事起本》等篇。
(3).本錢;基礎。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十三:“他盤算着,分進的五畝水田,加上他原有一畝山土,一共是六畝田土,可以作他發財的起本了。”
(4).上奏本。《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 山東 巡按 金禦史 因失了 青州府 ,殺了 溫知府 ,起本到朝廷。”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起本漢語 快速查詢。
“起本”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種解釋:
伏筆(文學手法)
指在文學或曆史叙述中預先埋下的線索。例如《左傳》中晉代杜預注釋時提到“為二十二年越入吳起本”,即提前預示後續事件的發展。
起因/由來
表示事物發生的根源或起源。如金代元好問在詩中提到“成書有作者,起本良在此”,強調創作的原始動因。
本錢/基礎
指經濟或事業發展的初始資本,如“經商需先籌起本”。此義項多見于古代經濟文獻和口語化表達。
上奏本(古代行政用語)
指古代官員向朝廷遞交奏章的行為,屬于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用法。
補充說明:提到“起本”作為成語,表示“初時艱難,漸趨順利”,但這一用法在其他權威來源中未明确提及,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含義或現代誤讀,建議謹慎使用。
《起本》即《啟本》,是指啟蒙的書籍或教材。它用以引導人們開始學習、讀書或思考問題,幫助人們獲得知識、修養和智慧。
《起本》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和六個筆畫。其中,“起”字的部首是“走”,它是一個主要表示動詞的部首;“本”字的部首是“木”,它是一個古代漢字的基本部首。筆畫方面,“起”字擁有五個筆畫,“本”字則擁有一筆。
《起本》一詞最早出現于古代中國。在古代,教育受到重視,啟蒙教育成為了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人們在教育中使用《起本》這樣的教材,以推動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成長。
在繁體字中,起本的寫法為「啟本」。雖然字形有所差異,但其意義和拼音發音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起本》這兩個字,它們的古代寫法如下:
起:從上到下寫,上面是一個彎曲向上的橫折線,下面是一個從左上斜向右下的撇。
本:從上到下寫,上面是一個平直的橫線,下面是一個向右上斜的橫折線,最後是一個小折。
這本書是我的起本,幫助我認識了許多新的知識。
起心動念、起草、起源、起義、本領、本末、本分、本質。
啟蒙書、啟示書、教材、教本。
終結書、高級書、深奧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