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搉商的意思、搉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搉商的解釋

貨物專賣。 明 徐渭 《代送通府王公序》之二:“ 上海 王先生 ,以名進士歷工部郎大夫,奉命董填搉商於 山東 、 江 、 浙 之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搉商”為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詞彙組合,其含義需結合字源及曆史語境分析。從構詞法來看,“搉”本義為敲擊、專權,如《說文解字》釋為“敲擊也”,後引申為官府專賣制度(如鹽鐵專賣),如《漢書·武帝紀》中“初榷酒酤”即指酒類專營;“商”則指商議、商業行為或商人群體。

結合二字,“搉商”可有兩層釋義:

  1. 專營性商業活動:特指古代官府控制的壟斷貿易,例如唐代“榷鹽法”中特許商人參與鹽業專賣,此類商人稱“榷商”(參考《中國曆代食貨志彙編》)。
  2. 權威性商議:取“搉”的敲定之義,指具有決策權的商讨,如宋代文獻《續資治通鑒長編》載“朝堂搉商邊事”,即指朝廷對邊防要務的裁定性讨論。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見于研究古代經濟制度或特定曆史文獻的語境中。如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冊“搉”字條目,或《中國經濟通史》(人民出版社)中關于專賣制度的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搉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政府對特定商品的專賣制度。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詞義

“搉商”指“貨物專賣”,即官府對某些商品(如鹽、鐵、酒等)實行壟斷經營,禁止私人買賣。這一制度常見于中國古代經濟政策中,例如漢代推行的鹽鐵官營。

2.引證與用法

3.注音與争議

4.綜合釋義

“搉商”反映了古代中央集權經濟的特點,通過壟斷關鍵物資以增加財政收入,同時也抑制了民間商業發展。其制度在不同朝代有具體實施形式,如唐代茶稅、宋代鹽引等。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專賣制度的具體案例或政策演變,可參考《漢書·食貨志》等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不勾不虔朝上沖退辭彩墊陷斷層敦整惡例法鉢逢占甘酪甘澤海漫尖拱煎淚賈殃戟帶井華水久系卡規考終命曠費愧領懶骨頭連池兩事家流浪兒流傭魯班尺民宰牡丹江市内祗逆流而上葡萄架秦虢臍噬拳頭上立得人,肐膊上走得馬屈理仁果入梓設辨設佛身外物攝意飾非文過拾遺記收攤庶群松糕挑選徒處推誠布公踠跌違卯梧榎烏犀現代漢語詞典蕭齊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