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物專賣。 明 徐渭 《代送通府王公序》之二:“ 上海 王先生 ,以名進士歷工部郎大夫,奉命董填搉商於 山東 、 江 、 浙 之間。”
“搉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政府對特定商品的專賣制度。綜合解釋如下:
“搉商”指“貨物專賣”,即官府對某些商品(如鹽、鐵、酒等)實行壟斷經營,禁止私人買賣。這一制度常見于中國古代經濟政策中,例如漢代推行的鹽鐵官營。
“搉商”反映了古代中央集權經濟的特點,通過壟斷關鍵物資以增加財政收入,同時也抑制了民間商業發展。其制度在不同朝代有具體實施形式,如唐代茶稅、宋代鹽引等。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專賣制度的具體案例或政策演變,可參考《漢書·食貨志》等曆史文獻。
《搉商》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用手按摩。在中醫理論中,按摩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通過撫摩、揉搓、按磨等手法來促進氣血循環,刺激穴位,達到調理身體、防治疾病的目的。
《搉商》這個詞由部首手和商組成。手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與手有關的意義;商是一個獨立的漢字部首,表示與商業有關的意義。
在拆分筆畫方面,搉商一共有9畫。
搉商一詞的來源比較難考究,它的使用可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如《黃帝内經》等。不過在現代漢字字典中,搉商并未收錄。
在繁體字中,搉商的寫法仍然為「搉商」,沒有什麼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搉商的字形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隻是漢字書寫的規範和字形有所變化。例如,古代漢字中的筆畫順序和結構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1. 她用力搉商,使得肌肉得到了放松。
2. 醫生建議你每天晚上搉商一下,可以緩解壓力。
搉商一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為不同的詞組,例如:
1. 搉背:用手按摩背部。
2. 搉足:用手按摩足部。
3. 搉頸:用手按摩頸部。
搉商的近義詞為按摩,反義詞為不按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