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話傳說中的巨龜。語出《楚辭·天問》:“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王逸 注引《列仙傳》:“有巨靈之鼇,背負 蓬萊之山 而抃舞。” 三國 魏 曹植 《遠遊篇》:“靈鼇戴 方丈 ,神嶽儼嵯峩!” 唐 李商隱 《韓碑》詩:“碑高三丈字如鬥,負以靈鼇蟠以螭。” 元 周權 《九日偕友登東岩定香寺》詩:“當時補天餘,偶堕靈鼇背。”
“靈鼇”(或“靈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神話色彩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字形、文化意象及傳說背景綜合理解:
字義分解
神話中的形象
鳌在神話中常被描述為背負仙山或支撐天地的神獸。例如:
文化象征
文學與藝術中的運用
詩詞中常借鳌渲染壯闊意境,如李白《猛虎行》中“巨鳌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甯”,以巨鳌暗喻動蕩局勢;道教文化亦将鳌視為靈獸,與仙人、仙境相關聯。
總結
“靈鼇”是融合神話想象與文化寓意的複合詞,既指代神力超凡的神龜,也承載着祥瑞、權威、文學隱喻等多重内涵。若需更具體的文獻出處或文化場景分析,可提供更多語境以便進一步解讀。
《靈鼇》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的海獸。它被描述為一種巨大而神奇的生物,形似巨龜或龍。
《靈鼇》的部首是「鼠」,總共有21個筆畫。
《靈鼇》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内篇·養生主》篇中。在古代漢字的繁體中,「靈」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上方有一「舌」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靈」字的上方通常寫作「舌+口」。因此,舊時代寫成「靈」。
1. 仙人說他們能駕馭靈鼇,遊遍大海。
2. 傳說中,靈鼇是海洋守護者,能帶來好運。
靈鼇狀、靈鼇的傳說、靈鼇出沒
海龍、蛟龍、海獸
平凡物、普通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