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經筵。古代君主研讀經史之處。置儒臣侍讀侍講。 宋 曾鞏 《代翰林侍讀學士錢藻遺表》:“文辭、講説、制策之科,衆稱華選;儒館、掖垣、經帷之職,世謂清塗。”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甲戌進士》:“﹝ 徐 ﹞謂不宜置經帷。” 明 李東陽 《賀體齋兼學士》詩之一:“經帷久輟班仍在,吏牘全抛夢亦清。”參見“ 經筵 ”。
“經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君主研讀經史的制度或場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經帷”即“經筵”,指古代帝王為研讀經史而設立的講席,通常由儒臣擔任侍讀、侍講。
其中“經”指儒家經典,“帷”原指帳幕(如、7解釋的圍帳),此處引申為莊嚴的學術環境。
曆史背景
該制度起源于宋代,如曾鞏《代翰林侍讀學士錢藻遺表》提到“經帷之職”,明代李東陽詩句“經帷久輟班仍在”也印證了其延續性。
功能與象征
讀音與結構
文獻記載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四朝聞見錄》等古籍中均有收錄,多用于描述宮廷學術活動。
“帷”本義為帳幕,用于“經帷”中暗含“屏蔽世俗、專注學問”的意象,類似現代學術殿堂的隱喻。需注意該詞現已罕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經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常用于文學作品中,指經幢和帷幕。它表示一幅張挂在庭院、寺廟或宮殿等地方的帷幕,用以保護或裝飾。
《經帷》的拆分部首為“纟”和“巾”,讀音為“sī”和“jīn”。它的總筆畫數為12,其中“纟”的筆畫數為3,而“巾”的筆畫數為9。
《經帷》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化,原本用于形容寺廟或庭院中張挂的帷幕。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經幃」。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許多不同于現代的形式。根據古籍記載,《經帷》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與意義相近。
1. 宮殿前張挂着一幅金色的《經帷》,顯得莊嚴肅穆。
2. 她把一塊繡有《經帷》圖案的布料用來制作窗簾,增添了房間的雅緻。
經文、帷幔、經帳、經筵、經廬
輕紗、絲帛、帷幕、幔帳、窗簾
無帷、無幔、明亮、敞開、裸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