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otnote] 在印刷的書頁正文下面或在各表下面的附注
印在書頁下端的注文。 郭沫若 《文藝論集續編·桌子的跳舞》:“我在《資本論》的腳注裡面發現出引用了這一句有趣的話。” 巴金 《<巴金選集>後記》:“但是過了一年我還是從那篇未用的後記中摘出一部分作為一篇散文的腳注塞進我的《文集》第十卷裡面了。”
腳注是學術寫作和正式文檔中常用的補充說明形式,其核心含義和功能如下:
腳注(Footnote)指在頁面底部對正文内容進行補充說明的注釋形式,通常以數字或符號标記,與正文中的引用标記對應。郭沫若在《文藝論集續編》中曾通過腳注引用重要文獻,巴金也将其用于作品說明。
位置特性
位于當前頁面最底端,與正文保持同一頁面呈現。
内容範圍
格式規範
采用小于正文字號,通過數字/符號序號與正文關聯,學術論文常用上标數字标記(如¹)。
維度 | 腳注 | 尾注 |
---|---|---|
位置 | 頁面底部 | 文檔/章節末尾 |
主要用途 | 即時解釋性說明 | 集中标注引用來源 |
閱讀便利性 | 隨頁查看更便捷 | 需翻頁查閱 |
使用頻率 | 單頁可含多個 | 通常集中呈現 |
(依據整理)
在Word等文檔處理軟件中,可通過【引用】菜單插入腳注,系統會自動管理編號和版面布局。學術寫作時需注意與參考文獻的區别,後者應單獨成章列出。
腳注是一個名詞,指的是在文本中添加的一些附加信息或注釋,通常以數字或符號的形式出現在正文的底部或側邊,并與相應的文字或句子進行關聯。
腳注的拆分部首是“⻊”(走之底)和“心”(愛心)。
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第一筆是橫折鈎,最後一筆是撇。
腳注一詞源自于漢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繁體字是「腳註」。
在古時候,腳注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方式經曆了演變和改變,所以古代的腳注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和結構。
1. 這本書中的每一頁都有詳細的腳注,供讀者參考。
2. 請在你的論文中為所有引用的資料添加腳注。
組詞:腳注頁、腳注符號、腳注文字
近義詞:尾注、注釋
反義詞:正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