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發節。謂季節開始。 三國 魏 曹丕 《感物賦》:“伊陽春之散節,悟乾坤之交靈。”
散節是由"散"與"節"組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
一、歲時民俗概念 指傳統節氣結束後開展的民間活動,源自古代農耕社會"春祈秋報"的祭祀傳統。如立春後舉行的鞭春牛儀式,《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便屬此列。這類活動多伴隨宴飲聚會,承載着辭舊迎新的文化内涵。
二、倫理道德概念 表示氣節操守的喪失,常見于古代典籍的道德評判。明代張居正《答南學院李公》有言:"世教衰微,散節漸廣",此處特指士人階層道德規範的松懈。該用法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收錄為"失去節操"的引申義項。
(注:因平台數據限制,實際引用來源未提供有效鍊接,特此說明)
“散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地方習俗含義
指廣西容縣及周邊地區特有的節日,時間為正月十六。
•核心意義:标志春節正式結束,民衆停止拜年、宴請等春節活動。
•特點:不過元宵節,僅在正月十五簡單吃湯圓,正月十六則通過祭祀、家庭聚餐等形式“散節”。
二、古漢語文學含義
出自三國時期曹丕《感物賦》:“伊陽春之散節,悟乾坤之交靈。”
•釋義:指季節更替的開端,特指春季來臨。
•構詞解析:“散”取“發散、起始”之意,“節”指節氣或季節,整體表達自然時序的變化。
補充說明
該詞在部分方言中也被引申為“分散過節”的行為(如所述),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礙手暗鎖百壽圖半就業包芯線寶章帗舞長艾車照雌性從省服簇饤調直楓丹白露封鎮分家甘肥鈎元摘秘挂礙拐棗官價官健關稅同盟龜符顧盼生姿酣蕩寒悸黑天鵝候劄黃泥回縱靃靡靡碣子濟護進越疾世即照鑛油兩疏母難日囊縮樸慎丕構鋪保千乘七寶五味粥棋戰上着贍護聖君賢相蛇山書坊松江鲈榻本趿拉兒逃兵它它藉藉效仿箫局析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