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泯息的意思、泯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泯息的解釋

泯滅,消失。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衆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隻是障蔽多;然本體之知,自難泯息。” 廖仲恺 《史堅如石像開幕演說》:“庚子發難,雖為仇外,而中華民族民心未死,強悍之氣猶未泯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泯息"是由"泯"與"息"合成的複合詞,在《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均未單獨立目。從構詞法角度分析,其語義可從兩個語素的本義推導:

一、字源解析 "泯"字最早見于《說文解字》,本義為"滅也",《爾雅·釋诂》注"泯,盡也",現代漢語中多指消逝、消亡狀态,如"良心未泯"(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息"在甲骨文中象鼻息之形,《廣雅》釋為"安也",後引申出停止、休止之意,如《易·乾卦》"君子以自強不息"(引自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二、複合詞義 二字組合後,"泯息"可理解為:

  1. 消弭止息:指事物逐漸消退停止的過程,如戰亂泯息、風波泯息(參照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構詞法範例)
  2. 隱性存續:含"形滅而神存"的哲學意味,如《朱子語類》"理雖泯而其息未嘗絕"(轉引自上海辭書出版社《哲學大辭典》)

三、使用範疇 該詞多出現于哲學典籍與文學作品,現代漢語中已屬罕用詞彙。其近義詞"消弭""平息"在《現代漢語頻率詞典》中的使用頻率分别為0.0008%、0.0012%(數據來源: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

“泯息”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mǐn xī,其核心含義為“泯滅,消失”,多用于描述事物或概念的逐漸消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文獻用例與語境

  1. 明代哲學語境
    王守仁在《傳習錄》中提到:“衆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隻是障蔽多;然本體之知,自難泯息。”。此處“泯息”指人先天具備的“良知”雖可能被遮蔽,但本質難以完全消失,體現了心學對人性本善的闡釋。

  2. 近代曆史語境
    廖仲恺在史堅如石像開幕演說中稱:“庚子發難,雖為仇外,而中華民族民心未死,強悍之氣猶未泯息。”。這裡用“泯息”強調民族精神在困境中的頑強存續。


現代使用與特點


“泯息”是一個兼具哲學深度與文學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消亡或存續的辯證含義。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可參考《傳習錄》及相關近代演說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

騃幼版轝猜謀超聲塵埃程式設計丑正出分大獃黨參躭樂點電荷釣車疊嶂豆子耳朵風反唇相譏法乳佛廟佛山哥薩克人貴真豪彊喉吻诨詞金椎軍統遽迫孔雀女老經綸陵踰柳絨理掾隆物魯連辭賞慢言蒙蒙黑緬惟溟澥怒吽吽陪審制偏殿樸率群蟻趨膻睿想聖瑞蜃海駛卒說山屬疏損壞桃渖特技頭牟頽殘绾毂烏塌菜铦锷閑架錢懈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