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泯滅,消失。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衆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隻是障蔽多;然本體之知,自難泯息。” 廖仲恺 《史堅如石像開幕演說》:“庚子發難,雖為仇外,而中華民族民心未死,強悍之氣猶未泯息。”
“泯息”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mǐn xī,其核心含義為“泯滅,消失”,多用于描述事物或概念的逐漸消亡。以下是詳細解釋:
明代哲學語境
王守仁在《傳習錄》中提到:“衆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隻是障蔽多;然本體之知,自難泯息。”。此處“泯息”指人先天具備的“良知”雖可能被遮蔽,但本質難以完全消失,體現了心學對人性本善的闡釋。
近代曆史語境
廖仲恺在史堅如石像開幕演說中稱:“庚子發難,雖為仇外,而中華民族民心未死,強悍之氣猶未泯息。”。這裡用“泯息”強調民族精神在困境中的頑強存續。
“泯息”是一個兼具哲學深度與文學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消亡或存續的辯證含義。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可參考《傳習錄》及相關近代演說文本。
《泯息》是一個漢字詞,意為消失、終結、毀滅等。在古代漢字中,也可以表示消亡、湮滅的意思。
《泯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氵”和“息”。其中,“氵”是水部首,表示與水有關的意思;“息”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休息或停止。
這個漢字共有10個筆畫:首先是“氵”部分的3個筆畫,接着是“止”部分的7個筆畫。
《泯息》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辭書中,意為終結、消失、無迹可尋。在繁體字中,這個詞彙的寫法與簡體字沒有太大區别。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泯息》的方式有時會根據上下文和需要進行變化。早期的寫法可能是“泯滞”,其中“滞”表示停止或阻礙。有時也可以寫作“湮滅”,其中的“湮”指消失或隱藏。
1. 這個古老的文明逐漸陷入了永恒的《泯息》。
2. 他的希望漸漸地褪去,最終徹底《泯息》了。
1. 泯滅:消失、終結。
2. 消亡:熄滅、終結、消失。
3. 湮滅:熄滅、滅絕。
4. 停滞:停頓、不流動。
1. 消逝:消失、離去。
2. 消散:逐漸消失、分散。
3. 消退:逐漸消失、減弱。
1. 存在:存在、生存。
2. 繁盛:興旺、繁榮。
3. 興起:出現、興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