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咄叱的意思、咄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咄叱的解釋

(1).呵責。《淮南子·覽冥訓》:“故不招指,不咄叱。” 漢 王充 《論衡·論死》:“病困之時,仇在其旁,不能咄叱。” 宋 秦觀 《三老堂》詩:“群姦懾謦欬,衆廢起咄叱。” 明 宋濂 《吳德基傳》:“視民如子,民有訴,召使前與語,弗加咄叱。”

(2).歎惜聲。《南史·賊臣傳·侯景》:“ 景 聞之大懼泣下,覆面引衾卧,良久方起,歎曰:‘咄叱!咄叱!誤殺乃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咄叱(duō chì)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咄”與“叱”兩個表示呵斥、責備的單字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嚴厲的斥責或帶有威懾力的呼喝聲。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解析:


一、基礎釋義

  1. 嚴厲斥責

    指高聲呵斥以示警告或責備,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

    例: “他一聲咄叱,衆人頓時噤聲。”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卷,第147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

  2. 威吓性呼喝

    用于震懾他人或動物的呼喝聲,常見于古典文學。

    例: “馭馬者咄叱前行,馬匹應聲而馳。”

    來源: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訪問鍊接)。


二、字源與結構解析

兩字疊加後,“咄叱”強化了呵斥的急促感與威嚴性,屬同義複合詞。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咄叱:呵斥;呼喝。多用于表示威嚴或憤怒。”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3冊,第421頁。

  2. 《國語辭典》(重編版)

    “以嚴厲語氣責罵或命令他人。”

    來源: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上版)。


四、常見誤用辨析


五、古典文獻用例

  1. 《世說新語·方正》

    “王夷甫嘗屬族人事,經時未行。遇于一處,便咄叱曰:‘卿何以遲遲?’”

    注:此處展現魏晉士人直率呵斥之态。

    來源:劉義慶《世說新語》(中華書局,2011年校注本)。


六、現代用法建議

網絡擴展解釋

“咄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uō chì,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呵責、斥責
    指用嚴厲的語氣責備他人,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淮南子·覽冥訓》中“不咄叱”表示不隨意呵斥,明代宋濂《吳德基傳》描述官員對待百姓“弗加咄叱”,體現寬容态度。

  2. 歎惜聲
    表示歎息或懊悔的語氣詞。如《南史·侯景傳》記載侯景因失誤而連呼“咄叱!咄叱!誤殺乃公”,表達強烈的悔恨情緒。

二、使用場景與示例

三、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形容言辭剛硬有力”,但此解釋更接近成語“叱咤風雲”的衍生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建議優先參考古籍用例及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背鄉離井不管巢笙車輛成日價逞術茨檐促膝談心打量大倫調罨子端淑豐功偉烈風行福廕功高震主怪錯古經鶴幾諱惡不悛胛骨加耗靜意境阈盡室巾笥涓注刻割庫收雷呴離坼立仆漓澌離鄉礰礋氓家妙好鳴柝磨旋拏錯匿行青鵽蜻蜓撼鐵柱全天候阙竦容納賽神三世同財上牲邵南生兒育女聲入心通算作速忌通然退敵屋壁相顧襄羊小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