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強果決。 唐 白居易 《史備可濠州刺史制》:“ 史備 變通健決,有良吏之用。” 宋 蘇轼 《答道源秘校》:“ 江 令竟不肯少留,健決非庸人所及也。” 宋 楊萬裡 《與張嚴州敬夫書》:“因燕居深念:若恩信不可行,必待健決而後可以集事,可以行令,則六經可廢矣。”
“健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為剛強果決,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處事風格。以下是詳細解析:
唐代
白居易在《史備可濠州刺史制》中評價史備“變通健決,有良吏之用”,指其靈活且果決,具備良吏的才能。
(注:此處“變通”與“健決”互補,體現剛強而不失靈活的特點。)
宋代
《健決》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指的是以堅定的決心和果斷的行動來解決問題或處理事務。
《健決》這個成語由“健”和“決”兩個字組成。
“健”的部首是“亻”,筆畫數為9畫。
“決”的部首是“冂”,筆畫數為4畫。
《健決》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籍病困,其左右或欲敗者多懷委曲;沛公因說白起,白起乃遺信與沛公曰:‘吾将以地割成王,成王急行。祝融難享,燔餎作。一犬吠形而後死,群臣谏以懼,則化而行。必奮袂而起,決一死戰’。”文章中的“決一死戰”意指以果斷的戰鬥來決定勝負,後來被引申為決心果斷地處理問題。
繁體字:堅決。
在古時候,漢字“決”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形狀為幵而有部首“冂”,其意思與現代相同。
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下定決心,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
面對困難,我們應該保持堅決的态度,決不退縮。
決定、決心、決策、果決
果斷、堅決、斷然、毅然
猶豫、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躊躇不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