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托缽的意思、托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托缽的解釋

 1.手托缽盂。指僧人赴齋堂吃飯或向施主乞食。缽。梵語的省音譯,意為應器。比丘的食器。《聯燈會要·雪峰義存禅師》:“鐘未鳴,鼓未響,托鉢向甚麼處去?”《續傳燈錄·惟正禅師》:“聞托鉢乞食,未聞安坐以享。” 明 高濂 《玉簪記·譚經》:“衣食渾無措,空門來托鉢。” 明 陳貞慧 《書癸巳毘陵事》:“其時有 澹上人 ,從 匡廬 來,肩瓢笠,日托缽於市。”

(2).泛謂貧困求人。 清 張鹿徵 《與程端伯先生書》:“邇來落魄無似,托鉢 東牟 。”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盍投筆從戎,聊以博升鬥,不猶愈於托鉢同人,受守錢虜之輕薄乎?”《黑籍冤魂》第二十回:“終日在街頭沿門托缽,到了夜間,就在人家屋檐下歇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托缽”是佛教術語,指僧人手持缽盂(食器)進行乞食或化緣的行為,具有宗教與世俗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宗教行為
    僧人手持缽盂,沿街乞食或接受布施,稱為“托缽”。這一行為源于古印度佛教傳統,旨在通過乞食維持基本生存,同時為信徒提供積累功德的機會。缽是僧人專用食器,材質多為陶、鐵或木制,形狀圓扁,口小底平。

  2. 引申意義
    後泛指向他人乞讨或求助,如“沿門托缽”形容貧困者挨家乞讨。


二、宗教意義與目的

  1. 修行與戒律
    托缽是佛教修行的一部分,僧人通過乞食斷除貪欲,專注修行,避免世俗事務幹擾。
    例如,佛陀規定僧人不得蓄財或經營生計,僅以托缽維持生計。

  2. 利他性
    信徒通過布施食物積累福德,形成僧俗互助的宗教關系。


三、文化影響與實例

  1. 文學與語言
    漢語中“托缽”常被用于比喻貧困求人,如清代文獻中“托缽東牟”描述落魄境遇。
    造句示例:“真正的佛法不是寺院、佛像或托缽的食物,而是内心的覺悟。”

  2. 現代實踐
    在泰國、斯裡蘭卡等南傳佛教國家,仍可見僧人清晨托缽化緣的傳統。


四、注意事項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托缽

托缽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帶着缽走街乞讨。下面将對托缽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托缽的部首是手字旁(扌)和金字旁(钅),總計6個筆畫。

來源

托缽一詞最初來源于佛教。古代僧人出家後,通常會帶着缽罐,走街乞讨,以供養取得生活資糧。這種行為被稱為“托缽”,後來逐漸泛指任意乞讨的行為。

繁體

繁體中文中,“托缽”常被寫作“託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托缽”的“托”字可以寫作“扌丿”,“缽”字可以寫作“缶”。古代字形稍有不同,但發音和意思相同。

例句

他剃度出家後,開始了托缽的生活。

在古代,行腳僧人都會托缽來乞讨食物。

組詞

托缽相關的組詞包括托愛、托夢、缽盂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讨飯、乞讨、行乞等。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自食其力、自立、自給自足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