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托缽的意思、托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托缽的解釋

 1.手托缽盂。指僧人赴齋堂吃飯或向施主乞食。缽。梵語的省音譯,意為應器。比丘的食器。《聯燈會要·雪峰義存禅師》:“鐘未鳴,鼓未響,托鉢向甚麼處去?”《續傳燈錄·惟正禅師》:“聞托鉢乞食,未聞安坐以享。” 明 高濂 《玉簪記·譚經》:“衣食渾無措,空門來托鉢。” 明 陳貞慧 《書癸巳毘陵事》:“其時有 澹上人 ,從 匡廬 來,肩瓢笠,日托缽於市。”

(2).泛謂貧困求人。 清 張鹿徵 《與程端伯先生書》:“邇來落魄無似,托鉢 東牟 。”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盍投筆從戎,聊以博升鬥,不猶愈於托鉢同人,受守錢虜之輕薄乎?”《黑籍冤魂》第二十回:“終日在街頭沿門托缽,到了夜間,就在人家屋檐下歇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托缽是漢語中具有宗教文化屬性的複合詞,字面指"手持食缽",特指佛教僧侶乞食修行的行為。該詞最早見于唐代佛經翻譯,如《四分律》記載"比丘托缽乞食,為除驕慢心"(中國佛教協會官網《佛教儀軌釋義》)。從宗教實踐角度,托缽包含三重内涵:其一為持缽化緣的物質形态,其二為破除我執的精神修行,其三體現佛教"衆生平等"的核心理念(《漢語大詞典》第七版)。

在佛教戒律體系中,托缽制度被納入"頭陀行"的苦修範疇。僧侶每日清晨持鐵制或陶制缽盂,按次第乞食,既不得擇富嫌貧,亦不可多求積存(中華書局《佛教文化辭典》)。這種修行方式要求僧衆保持"三衣一缽"的簡樸生活,通過接受信衆供養來維系色身,同時為施主種福田。

現代漢語中,"托缽"衍生出比喻義,既可形容依賴他人供養的生存狀态,也用于描述為公益事業募捐的行為。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該詞在當代語境中常與"化緣"交替使用,但嚴格來說,"托缽"更側重持缽器具的具象動作,而"化緣"偏重募化行為的抽象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托缽”是佛教術語,指僧人手持缽盂(食器)進行乞食或化緣的行為,具有宗教與世俗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宗教行為
    僧人手持缽盂,沿街乞食或接受布施,稱為“托缽”。這一行為源于古印度佛教傳統,旨在通過乞食維持基本生存,同時為信徒提供積累功德的機會。缽是僧人專用食器,材質多為陶、鐵或木制,形狀圓扁,口小底平。

  2. 引申意義
    後泛指向他人乞讨或求助,如“沿門托缽”形容貧困者挨家乞讨。


二、宗教意義與目的

  1. 修行與戒律
    托缽是佛教修行的一部分,僧人通過乞食斷除貪欲,專注修行,避免世俗事務幹擾。
    例如,佛陀規定僧人不得蓄財或經營生計,僅以托缽維持生計。

  2. 利他性
    信徒通過布施食物積累福德,形成僧俗互助的宗教關系。


三、文化影響與實例

  1. 文學與語言
    漢語中“托缽”常被用于比喻貧困求人,如清代文獻中“托缽東牟”描述落魄境遇。
    造句示例:“真正的佛法不是寺院、佛像或托缽的食物,而是内心的覺悟。”

  2. 現代實踐
    在泰國、斯裡蘭卡等南傳佛教國家,仍可見僧人清晨托缽化緣的傳統。


四、注意事項

别人正在浏覽...

邊圻財務指标刬剃超塵拔俗成羣結夥承孫笞刑愁悶春望賜族打場子大居正淡災鬥疊放映隊反三角函數锢定國謀紅門麾召虎嘯極愛降落缰鎖江淹夢筆見馬克思見在佛角帶幾幾乎錦綉前程寄帑聯璧露塵羅峙呂梁馬留馬如遊龍民以食為天嬭子牛頭奴兵偶然缥帙辟惡酒青妓認處柔擾三象生殖系統十八重地獄勢利私意粟錯夙夕太史令騰辨土耦人韋褐無升武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