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切理饜心 ”。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滿意足。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體性》:“顯附者,辭直義暢,切理厭心者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叙》:“小官等猥以菲才,夙叨恩眷,凡是賓客燕見,罔不隨侍左右,旁聆寳訓,道通天地之外,思入風雲之中,批郤導窾,切理饜心。”
"切理厭心"是漢語中較為生僻的成語,在權威典籍中多作"切理餍心"。《漢語大詞典》将其解作"切合事理,令人心滿意足",其中"切"指契合,"理"指事理規律,"餍"通"厭",意為滿足。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的《文心雕龍·附會》,文中"會詞切理,如引辔以揮鞭"的論述,強調文章創作需遵循事理邏輯,方能令讀者信服。
從語法結構分析,"切理"為動賓結構,強調對客觀規律的把握;"餍心"則為使動用法,指使内心獲得滿足。此成語既可用于評價說理透徹的學術著作,如《四庫全書總目》評價宋代策論"切理餍心,尤有裨于實用",亦可形容邏輯嚴密的哲學思辨,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即以該詞贊許《資治通鑒》的史論精當。
“切理厭心”是一個古代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釋義
指言論或文章切合事理,令人感到心滿意足。其中“切理”意為貼合道理,“厭心”通“餍心”,表示滿足内心需求。需注意,該成語中的“厭”并非“厭惡”,而是“滿足”之義。
2. 出處與用法
源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顯附者,辭直義暢,切理厭心者也。” 為聯合式結構,多用于書面語,可作謂語、定語,形容邏輯嚴謹且令人信服的内容。
3. 近義詞
切理會心、切理餍心(不同文獻中寫法略有差異,但含義相同)。
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厭”誤解為“厭惡”,屬釋義錯誤。該成語本義為褒義,強調内容合理且令人信服,而非表達負面情緒。
幫閑筆囊必需品財源草綠策帽兒撮弄倒箧傾筐遞馱冬華凍醪杜律番第封割豐姿綽約分命膚言革噹格日光亮貴公海站寒烏號數橫注換崗胡蝶夢禍胎餞禦腳踩兩隻船雞肋警迹人金櫃喀巴克儉流水席立項露表懵懵懂懂爬栉匹夫之諒骐驎竭窮搜萋萋氣壓人保入陽山靈贍藻攝畫受生死記硬背碎車蟲逃移天醴望眼晚景衛攝笑臉小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