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切理饜心 ”。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滿意足。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體性》:“顯附者,辭直義暢,切理厭心者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叙》:“小官等猥以菲才,夙叨恩眷,凡是賓客燕見,罔不隨侍左右,旁聆寳訓,道通天地之外,思入風雲之中,批郤導窾,切理饜心。”
“切理厭心”是一個古代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釋義
指言論或文章切合事理,令人感到心滿意足。其中“切理”意為貼合道理,“厭心”通“餍心”,表示滿足内心需求。需注意,該成語中的“厭”并非“厭惡”,而是“滿足”之義。
2. 出處與用法
源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顯附者,辭直義暢,切理厭心者也。” 為聯合式結構,多用于書面語,可作謂語、定語,形容邏輯嚴謹且令人信服的内容。
3. 近義詞
切理會心、切理餍心(不同文獻中寫法略有差異,但含義相同)。
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厭”誤解為“厭惡”,屬釋義錯誤。該成語本義為褒義,強調内容合理且令人信服,而非表達負面情緒。
《切理厭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完全厭惡、不再喜歡。它常用來形容對某人或某事徹底喪失興趣或厭煩的狀态。
《切理厭心》這個成語拆分出來的部首是“斤”、“玉”和“心”,其中“斤”既是部首,也是筆畫數有4畫,而“玉”有5畫,”心“有4畫。
《切理厭心》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詩經》中的《歸風》篇:“采葑采菲,無以下家,室家之宜,或亡或室。”其中,“亡”意為失去。“室”意為家室。“切理厭心”即是使用“亡”和”室“來形容人極度厭煩的狀态,并由此演變成一個成語。
《切理厭心》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切裡厭心」。
在古代,對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切理厭心》根據古字典《說文解字》的記載,其古代字形寫作「剴裡厭心」。
1.他對這個項目已經切理厭心了,不再感興趣。
2.我切理厭心那個舊的手機,想買一個新的。
3.她對這個工作的重複性已經切理厭心,想要換一個職位。
切換、理智、厭煩、心靈、心情、厭惡。
徹底厭倦、徹底失去興趣。
熱愛、喜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