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 ideas,religion) spread abroad] 廣泛流傳;傳布
(1).流傳散布。《吳子·料敵》:“有不占而避之六……二曰上愛其下,惠施流布。”《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後傳》:“ 太後 詔書流布,鹹稱至德,莫敢犯禁。”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宋雲惠生使西域》:“ 惠生 從 于闐 至 乾陀 ,所有佛事處,悉皆流布,至此頓盡,惟留太後百尺幡一口,拟奉 屍毘王塔 。” 唐 元稹 《韓察明州刺史等制》:“朕子育兆民,懍乎懼一物之不至,将我德澤流布于遠邇者,其惟良二千石乎?” 王西彥 《古屋》第二部五:“太陽已透出地平線,稀薄的玫瑰色的光采流布在天邊。”
(2).流露,表達。 元 吳師道 《吳禮部詩話》:“世稱 宋 詩人,句律流麗,必曰 陳簡齋 ;對偶工切,必曰 陸放翁 。今 子西 ( 唐6*子西 )所作,流布自然,用故事故語,融化深穩,前乎二公已有若人矣。”
(3). 王莽 所鑄錢币的一種。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卷三:“ 王莽 大錢作燕尾狀者,比今所有,其大四倍,文曰端布,當千,背後有兩字,有絲布、泉布、貨布、流布,如是近十布。”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流布漢語 快速查詢。
“流布”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廣泛流傳;傳播散布
這是最常見的含義,指思想、文化、宗教等在社會中擴散。例如:“佛教自漢代傳入後,逐漸流布于中土。”。古文獻如《後漢書》提到“錢果流布四海”,《吳子·料敵》亦有“惠施流布”的表述。
自然流露或表達
在文學語境中,可指情感、文筆的流暢展現。如元代吳師道評價唐子西的詩“流布自然,用故事融化深穩”。
曆史特指:王莽時期的錢币
作為古錢币術語,指王莽鑄造的布币類型之一,與“貨布”“泉布”等并列。這類用法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
補充說明:
流布是一個動詞,常表示信息或消息的傳播或擴散。它可以指信息、謠言、傳聞等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很快擴散開來。
拆分部首和筆畫:流(氵+㇏)+布(廣+巾)。流布總共有10畫。
來源:流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最早出現在《漢書·賈誼傳》中,意為“傳播”。
繁體寫法:流布的繁體字為「流佈」。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流布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流”字有兩點水,其上方沒有橫折;“布”字在左側是一個“人”字旁,右側則是一個“巾”字旁。
例句:
1. 這個消息很快就流布開來。
2. 謠言往往會迅速流布,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組詞:廣布、流布一時、廣泛流布、流布于世、流布開來。
近義詞:傳播、擴散、散布。
反義詞:封鎖、隱匿、保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