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内室。《史記·李斯列傳》:“使者至,發書, 扶蘇 泣,入内舍,欲自6*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褚生》:“家無婦女,即館客於内舍。”
(2).古代婦女居于内室,因借指妻子、女眷。 漢 陳琳 《飲馬長城窟行》:“作書與内舍,便嫁莫留住。” 唐 李賀 《秦宮》詩序:“ 漢 人 秦宮 ,将軍 梁冀 之嬖奴也。 秦宮 得寵内舍,故以驕名。”
(3). 宋 代太學三舍之一。初學者入外舍,由外舍升内舍,由内舍升上舍。 宋 趙昇 《朝野類要·内舍》:“入上庠中學者,皆外舍生……如公試中等,即依例陛補内舍。”《宋史·選舉志三》:“及三舍法行,則太學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内舍漢語 快速查詢。
“内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指内室或房屋内部
該詞由“内”(内部)和“舍”(安置)組成,字面意為“将某物安置在内部”。例如《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扶蘇泣,入内舍,欲自殺”,這裡的“内舍”即指内室。
借指妻子或女眷
古代女性多居于内室,因此“内舍”也被引申為對妻子或家庭女性的代稱。如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中“作書與内舍,便嫁莫留住”,即以“内舍”指代妻子。
在宋代太學三舍法中,“内舍”是第二等級的學制,學生需從外舍升入,再晉升至上舍。例如《朝野類要·内舍》提到:“外舍生公試合格者升補内舍”,這一制度體現了宋代教育體系的層級性。
“内舍”既可指物理空間(内室),也可代指家庭成員(妻子/女眷),同時是宋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概念。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史記》《宋史》及曆代詩詞集注。
内舍(nèi shě)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内(nèi)是形容詞,表示在物體的内部或内部的一部分,舍(shě)是名詞,指住宿或居住的地方。因此,内舍可以指代一個人或一群人居住或居住的地方。
内舍的部首是人字旁(亻)和宀(寶蓋頭),内舍共有8個筆畫。
内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建築術語。在古代,人們用木頭、石頭等材料建造房屋,而内舍則指的是房屋中的内部空間。隨着時間的推移,内舍的含義逐漸擴展,可以用來指代居住的地方,不僅限于房屋内部。
内舍的繁體字為「內舍」。
在古代,内舍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内舍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内捨」或「内捨」。
1. 我喜歡居住在山間的内舍,可以靜心修行。
2. 這個古老的廟宇有一座美麗的内舍,供僧侶們居住。
1. 外舍:指離開自己居住的地方。
2. 舍身:指不顧個人安危,主動奉獻或犧牲自己。
3. 舍己為人:指為别人放棄個人利益,以他人利益為重。
住所、居所、住宅、房屋。
離開、出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