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發豎起貌。形容極度憤怒。《莊子·盜跖》:“ 盜跖 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 清 劉大櫆 《<馬湘靈詩集>序》:“ 湘靈 命酒連舉十餘觴,大醉讙呼,髮上指冠,已復悲歌出涕。”亦省作“ 髮指 ”。 明 袁于令 《西樓記·捐姬》:“好一樁怪事,沉吟細思,教人髮指。” 清 洪昇 《長生殿·偵報》:“外有逆藩,内有奸相,好教人髮指也。” 丁玲 《給孫犁的信》:“不管怎樣令人憤怒,發指,但終究是要給人以力量,給人以愛,給人以前途。”
“發上指冠”是漢語成語,形容極度憤怒時頭發豎起頂起帽子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指頭發直豎将帽子頂起,比喻人憤怒到極點時的狀态。該詞最早出自《莊子·盜跖》中“盜跖聞之,目如明星,發上指冠”。
荊轲刺秦時“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戰國策》);
丁玲曾寫道:“不管怎樣令人憤怒、發指,但終究要給人以力量”。
該成語通過誇張的肢體反應強化情緒表達,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對激烈沖突或悲壯場景的刻畫。
《發上指冠》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頭發像戴着帽子一樣豎立起來。
《發上指冠》的拆分部首為“發、上、指、冠”,其中“發”是頭發,“上”是向上伸起,“指”是指指頭,“冠”是帽子。
根據筆畫數計算,詞語《發上指冠》共有14個筆畫。
《發上指冠》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詩經》中的《小雅·采薇》:“發蒙振冠”,後引申為頭發豎立起來,形容人感到驚訝或害怕的樣子。
《發上指冠》的繁體字為「髮上指冠」。
《發上指冠》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需要查閱古代文獻資料。
他聽到那個吓人的故事後,吓得頭發都發上指冠。
發誓、發笑、上升、指導、冠軍等。
頭發豎起、大吃一驚、目瞪口呆等。
平靜、平穩、淡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