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齧的意思、漱齧的詳細解釋
漱齧的解釋
亦作“潄嚙”。侵蝕;沖蕩。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 五龍 洩水南注瀉下,加歲久漱齧,每澇即壞。” 明 姚士粦 《見隻編》卷上:“ 湖口縣 前受 大江 ,左當 彭蠡 ,波濤潄嚙,岸石峥嶸,舟不可近。”《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去歲被水漱齧,殘缺過半,繼復補修。”
詞語分解
- 漱的解釋 漱 ù 含水蕩洗口腔:漱口。洗漱。盥漱(洗手或漱口)。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齧的解釋 齧 (嚙) è 咬:齧齒動物。蟲咬鼠齧。齧合(.牙齒咬緊;.像牙齒那樣咬緊,如“齒輪齧齧得很好”)。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漱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漱齧”指水流長期沖刷、侵蝕導緻物體損壞的現象,常見于描述自然地貌變化。例如《水經注》中“加歲久漱齧,每澇即壞”,即指堤岸因多年水流侵蝕而在雨季易損毀。
-
異體寫法
該詞也寫作“潄嚙”或“漱齧”,屬于同詞異形,多見于不同文獻的書寫習慣差異。
用法與例句
- 地理描述:
明代《見隻編》記載“波濤潄嚙,岸石峥嶸”,形容湖口縣江水與鄱陽湖交彙處波濤侵蝕岩石的險峻地貌。
- 工程影響:
清代林則徐日記提到堤壩“被水漱齧,殘缺過半”,說明水利設施受水流侵蝕後的破損情況。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古文或曆史文獻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可查閱《水經注》《見隻編》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 漱齧的意思
漱齧(shù niè),拆解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漱”和“齧”。漱指用水含漱口腔,齧指以牙齒咬或嚼。結合起來,漱齧指清洗口腔或用牙齒咬嚼的動作。
## 拆分部首和筆畫
漱:部首為水,總筆畫為12畫。
齧:部首為口,總筆畫為10畫。
## 來源
漱齧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是古代漢語中的用詞。在古代,人們常常用水漱口來清洗口腔,而用牙齒咬嚼食物,因此産生了漱齧這個詞。
## 繁體
漱齧的繁體為「漱嚙」。
##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漱齧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漱的古字形為「舂口攸止」,齧的古字形為「口雷」。
## 例句
1.每天早上醒來後,我都會漱齧一番,使口腔清新。
2.小王齧着洋芋片,發出啪啪的聲音。
## 組詞
1. 漱口:用水含漱口腔,清洗口腔的動作。
2. 齧齒:用牙齒咬住某物。
3. 漱滌:用水清洗或沖洗。
## 近義詞
1. 早晚刷牙:清潔口腔的行為。
2. 洗漱:用水清洗身體、口腔等。
## 反義詞
1. 吐出:從口中排出物體。
2. 撒掉:用力抖掉或甩掉。
以上是關于“漱齧”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相關内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