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傳說中的矮人,因以為其國名。《列子·湯問》:“帝憑怒,侵減 龍伯 之國使阨,侵小 龍伯 之民使短。至 伏羲 神農 時,其國人猶數十丈。從中州以東四十萬裡得 僬僥國 ,人長一尺五寸。” 楊伯峻 集釋引 殷敬順 釋文:“ 僬僥 音譙堯,短人國名也。”按, 明 孫瑴 《古微書·詩含神霧》作“焦僥”。 清 陳維崧 《滿江紅·贈大西洋人魯君》詞:“海外海,光如漆;國外國,天無日。話 僬僥 龍伯 ,魂搖股栗。”
(2).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名。《國語·魯語下》:“ 仲尼 曰:‘ 僬僥氏 長三尺,短之至也。’” 韋昭 注:“ 僬僥 , 西南蠻 之别也。”《後漢書·明帝紀》:“西南夷 哀牢 、 儋耳 、 僬僥 、 槃木 、 白狼 、 動黏 諸種,前後慕義貢獻;西域諸國遣子入侍。”
(3).指卑微年幼之人或卑鄙小人。 宋 蘇轼 《劉丑廝》詩:“相國有折脅,封侯或吹簫。人事豈易料,勿輕此僬僥。” 感惺 《斷頭台·黨争》:“小衣冠端合稱僬僥,多則是三尺頑軀求一飽。”
“僬僥”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根據《列子·湯問》和《說文解字》記載,僬僥是傳說中身材極矮的人種。例如《說文解字》提到:“南方有焦僥人,長三尺,短之極”。這類描述多帶有神話色彩,象征極端的矮小。
《國語·魯語下》記載孔子提及“僬僥氏長三尺”,韋昭注中将其解釋為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這一用法可能源于中原文化對邊疆民族的描述。
宋代蘇轼在《劉丑厮》詩中用“僬僥”指代卑微年幼者,明代劉基的《拟連珠》則用“不稱佋僥之服”暗喻身份低微。此處帶有貶義,形容品德或地位低下者。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例證,可參考《列子》《說文解字》等古籍原文。
《僬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小身材、矮小、短小。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身材矮小。
《僬僥》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和亻字旁,其中人字旁是主體部分,亻字旁是附屬部分。該字的筆畫數為12畫。
《僬僥》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辭書中,是古代漢字的一種拼音文字表達形式。
在繁體字中,《僬僥》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相對于現代簡化字《僬僥》,在古時候的寫法中,每個字都更加繁瑣,結構上更為複雜,書寫時需要更多的筆畫來表達。
他雖然個子十分《僬僥》,卻在籃球場上展現了出色的技巧。
1. 僬僥身材 2. 僬僥體型 3. 僬僥外貌
1. 侏儒 2. 矮小 3. 嬌小
1. 高大 2. 高挑 3. 高大威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