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小牛的角初生時狀如繭和栗子。《孔子家語·郊問》:“ 孔子 曰:上帝之牛角蠒栗,必在滌三月。” 漢 焦贛 《易林·乾之旅》:“蠒栗犧牲,敬享鬼神,神嗜飲食,受福多孫。” 漢 王充 《論衡·祀義》:“圜坵之上,一蠒栗牛,粢飴大羹,不過數斛,以此食天地,天地安能飽?”參見“ 繭栗 ”。
“蠒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蠒栗”指小牛的角初生時的形态,形狀類似蠶繭和栗子,形容牛犢角初生時的短小圓潤狀。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多用于祭祀或文學比喻場景。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孔子家語》或漢代哲學著作。
蠒栗(jiǎn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蟲”和“木”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1畫。這個詞來源于《莊子·外篇》中的一句話:“蠒栗胡不同于梓枋也?”意思是指某種樹木,跟梓枋有何不同。
蠒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薦栗”,雖然形狀有些不同,但是意思相同。
在古時候,蠒栗的漢字寫法有所變化。其中,“蠒”字在戰國時期的楚簡中寫作“簡”,而“栗”字的古形是“釹”。這些字形的變化也展示了漢字的演變過程。
以下是一些使用蠒栗的例句:
1. 這片森林裡有很多蠒栗樹。
2. 我喜歡蠒栗的味道。
蠒栗的組詞可以有:
1. 蠒栗樹
2. 蠒栗果
3. 蠒栗林
蠒栗的近義詞可以有:
1. 柿栗
2. 石栗
3. 榛子
蠒栗的反義詞可能沒有明确的對應詞,但如果從概念上考慮,與蠒栗相反的可以是沒有果實的、沒有實用價值的樹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