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代 範冉 ,字 史雲 ,為 萊蕪 長,後遭黨人禁锢,生活清貧,但窮居自若,言貌無改,當時有民謠曰:“甑中生塵 範史雲 ,釜中生魚 範萊蕪 。”見《後漢書·獨行傳·範冉》。後因以“萊蕪甑”指生活清貧。 南朝 梁 吳均 《贈周興嗣》詩之一:“唯安 萊蕪 甑,兼慕 林宗 巾。” 唐 杜甫 《贈裴南部》詩:“塵滿 萊蕪 甑,堂橫 單父 琴。”
“萊蕪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萊蕪甑(拼音:lái wú zèng)指生活清貧,形容人因貧困而炊具長期閑置、積塵的狀态。該詞源自東漢範冉的典故,具有曆史文獻依據。
文獻來源
出自《後漢書·獨行傳·範冉》。範冉(字史雲)曾任萊蕪長,後因黨锢之禍被免職,生活極度貧困。據記載,他雖窮困潦倒,但始終不改其志,故民間流傳歌謠:“甑中生塵範史雲,釜中生魚範萊蕪”。
(注:“甑”為古代蒸飯器具,“釜”為煮食鍋;“生塵”“生魚”形容長期未使用,借指貧困。)
典故引申
成語通過炊具積塵生魚的畫面,生動表現清貧生活,後多用于贊頌安貧樂道、堅守節操的品格。
搜狗百科與漢典均明确标注該詞釋義,強調其曆史背景及象征意義。其他網絡解釋雖表述相近,但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典籍或辭書。
萊蕪甑是一個由萊蕪和甑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指的是古代用來蒸制米飯的一種特殊容器。
萊蕪甑的拆分部首是艹、艹、皿。其中,萊的筆畫數為10畫,蕪的筆畫數為8畫,甑的筆畫數為10畫。
萊蕪甑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甑是一種古代傳統的石制容器,用于烹饪和食物加工。而萊蕪則是古代地名,泛指漢朝時期的山東地區。
萊蕪甑的繁體字寫作萊蕪甑。
在古代,萊蕪甑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根據古代漢字演變的特點,可能會有不同的形态和結構。
1. 他使用萊蕪甑蒸制的米飯格外香糯。
2. 我們家裡保存着幾口傳統的萊蕪甑,作為文化遺産。
萊蕪甑的組詞包括萊蕪、甑。
近義詞可能有甑、飯甑。
反義詞可能是其他與萊蕪甑無關的容器或器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