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人群沒有嚴密組織而臨時湊合,如群烏暫時聚合。《晉書·慕容廆載記》:“ 廆 曰:‘彼信 崔毖 虛説,邀一時之利,烏合而來耳。’”《資治通鑒·晉元帝太興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飛烏見食,羣集而聚啄之,人或驚之,則四散飛去;故兵以利合無所統一者,謂之烏合。”《三國演義》第十七回:“ 術 兵雖衆,皆烏合之師,素不親信。”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一:“﹝ 謝嗣鳳 ﹞散家財,結同教,招亡命,烏合數千人,揭竿而起。”
(2).指暫時湊合的一群人。 清 侯方域 《上三省督府剿撫議》:“不若移一旅之師……隨宜撲翦,聯樓結寨,漸次燒除,兔窟既破,烏合焉栖?”參見“ 烏合之衆 ”。
“烏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群或事物臨時拼湊、缺乏組織性和紀律性,常帶有貶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文獻來源。
烏合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群體或組織的成員雜亂無章、不協調的狀态。通常指的是由不同背景、能力、性格等因素導緻的混亂、無序的群體。
烏合的部首是丿,它的總筆畫數是六筆。
烏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周南·關睢》中的一句詩:“鐘鳴鼎食之家,有女長須且。能鼓瑟而察,”其中“長須且”被後人引申為人雜亂無章。
烏合的繁體字為烏合。
在古代,烏合字的寫法比較特殊。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在古代使用“閻”字的形狀來表示烏合的意思。
1. 這支球隊由于成員互相不合,整體烏合的狀态下降了。
2. 他們的意見不統一,開會時總是烏合成了一坨。
烏合烏合集體、烏合之衆、烏合之鄉、烏合無奇
近義詞:雜亂、混亂、零亂
反義詞:和諧、有序、統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