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在祭器中供祭祀用的幹肉。乾,幹肉。豆,祭器。《禮記·王制》:“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 鄭玄 注:“乾豆,謂臘之以為祭祀豆實也。” 漢 揚雄 《長楊賦》:“恐不識者,外之則以為娛樂之遊,内之則不以為乾豆之事。” 唐 杜甫 《朝享太廟賦》:“已而上乾豆以《登歌》,美《休成》之既饗。”
乾豆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重要祭品,指經風幹後盛于禮器中的肉類食物。該詞最早見于《禮記·祭統》記載:"天子親耕于南郊,以共齊盛;王後蠶于北郊,以共純服……夫人蠶于北郊,以共冕服。及祭祀,君皮弁素積,以祭先王先公,敬之至也。水草之菹,陸産之醢,小物備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實,美物備矣。昆蟲之異,草木之實,陰陽之物備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長,苟可薦者,莫不鹹在,示盡物也。外則盡物,内則盡志,此祭之心也。" 其中"豆"特指古代盛放肉醬的高足食器,《周禮·天官·醢人》鄭玄注雲:"豆,謂祭器之豆,形若镫,有蓋"。
從文字學角度考察,"乾"通"幹",指去除水分的加工方式,《爾雅·釋言》釋"乾"為"曝也",即曬幹之意。而"豆"在甲骨文中作「」形,象高足器皿之狀,商代青銅器中已多見豆形禮器。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乾豆專指"古代祭祀時盛于豆中的幹肉"。
在祭祀制度中,乾豆屬于"笾豆之實"的重要組成部分。《禮記·郊特牲》載:"鼎俎奇而笾豆偶,陰陽之義也",孔穎達疏解:"笾豆以多為貴,故偶之",表明乾豆作為偶數陳列的祭品,承載着陰陽調禮制内涵。這種祭祀用牲法至周代形成定制,《周禮·地官·牧人》明确記載:"凡祭祀,共其犧牲,以授充人系之。凡牲不系者,共奉之",其中經加工制成的乾豆即屬此類祭品。
“乾豆”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和語境進行解釋,主要存在以下兩種理解:
根據權威古籍及文獻記載,“乾豆”讀作gàn dòu,指古代祭祀時盛放在祭器中的幹肉: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讀作qián dòu,意為“幹淨的豆子”,比喻人品德純潔正直。但此釋義未見于古籍,且權威性較低,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
建議優先參考《禮記》《漢典》等傳統文獻釋義,避免混淆古今用法差異。
報効豍豆兵刀敞胸露懷車隊斥斥愁紅慘綠春枯大工業短卷哆哆焚巢搗穴焚修複古膚敏俘系高商臯隰格天貢緞光勳過氣紅旗渠荒信狐書假塗羁檢寄口矜滿駿桀誇麗曆底笭牀履歲麻劄刀萌發泯蕩明光殿南榻齊大乎切片奇遇躣躣如切如磋桑羊虱官世語四對私史燧火鹔鹴袍踏藕田翁野老啼鳴通移圖典未免無意識陷穽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