殄平的意思、殄平的詳細解釋
殄平的解釋
消滅、平定,蕩平。《資治通鑒·唐昭宗乾甯二年》:“上復遣 延王 戒丕 、 丹王 允 諭 克用 ,令且赦 茂貞 ,併力讨 行諭 ,俟其殄平,當更與卿議之。”《金史·習室傳》:“于是殄平寇盜,招集流亡,四境以安。”
詞語分解
- 殄的解釋 殄 ǎ 盡,絕:殄滅。殄殲。暴殄天物(任意糟蹋東西)。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 平的解釋 平 í 不傾斜,無凹凸,像靜止的水面一樣: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妌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與别的東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輩。 安定、安靜:平安。平服。 治理,鎮壓:平
網絡擴展解釋
“殄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1.結構解析
- “殄”:本義為滅絕、消滅,強調徹底摧毀或消除某種事物。
- “平”:指平定、安定,常用于描述恢複秩序或穩定的狀态。
- 二字組合後,整體意義偏向“通過徹底消滅不安定因素來實現平定”。
2.整體詞義
“殄平”意為消滅、平定、蕩平,多用于描述軍事或政治行動中徹底清除叛亂、戰亂等動亂,使局勢恢複穩定。例如:
- 《資治通鑒》記載唐昭宗時期“俟其殄平”,即待叛亂被徹底平定後再議後續事宜。
- 《金史·習室傳》提到“殄平寇盜”,指完全消滅盜匪,使社會恢複安甯。
3.應用場景
- 曆史語境: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軍事征伐或政治治理的“徹底性”。如平定叛亂、剿滅盜匪等。
- 現代使用: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
4.文獻例證
- 《資治通鑒·唐昭宗乾甯二年》:“俟其殄平,當更與卿議之。”
- 《金史·習室傳》:“于是殄平寇盜,招集流亡,四境以安。”
5.補充說明
該詞拼音為tiǎn píng(注音:ㄊㄧㄢˇ ㄆㄧㄥˊ),其核心在于強調結果的“徹底性”,與普通“平定”相比,更偏向“斬草除根”的意味。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殄平
殄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殄"和"平"兩個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
"殄"字的部首是歹(殳),共有12個筆畫;
"平"字的部首是幹(幺),共有5個筆畫。
來源
"殄平"一詞的來源較為廣泛,既可指代危害消除、戰亂平息的意思,也可表示掃除、清理的動作。
繁體
《明韻纂》中記載,繁體字為「殄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通常由上至下先書寫"平"字,然後再書寫"殄"字。
例句
1. 希望戰争能夠早日殄平,帶來和平與安甯。
2. 在春節前要把家裡打掃得幹幹淨淨,殄平一切塵埃。
組詞
1. 惡濁殄平(清除惡劣事物)
2. 殄國平亂(戰亂平息、國家恢複安甯)
近義詞
消除、平息、掃除
反義詞
滋生、興起、堆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