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滅、平定,蕩平。《資治通鑒·唐昭宗乾甯二年》:“上復遣 延王 戒丕 、 丹王 允 諭 克用 ,令且赦 茂貞 ,併力讨 行諭 ,俟其殄平,當更與卿議之。”《金史·習室傳》:“于是殄平寇盜,招集流亡,四境以安。”
“殄平”是由“殄”與“平”組成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為“徹底消滅、完全平定”。該詞屬于古代漢語軍事用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獻研究中仍具價值。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字義溯源
二、複合詞義 二字組合後,“殄平”特指通過武力手段達成全面清除的目标,常用于描述古代戰争結果。如《尚書·武成》載“一戎衣,天下大定,殄平暴亂”,即強調對暴亂勢力的徹底剿滅(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
三、語用特征 該詞多出現于官方文書或史書記載,具有莊重的語體色彩。其動作主體通常為政權或軍隊,對象多為叛亂、敵對勢力等需要徹底清除的目标,隱含“除惡務盡”的治理理念(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殄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殄平”意為消滅、平定、蕩平,多用于描述軍事或政治行動中徹底清除叛亂、戰亂等動亂,使局勢恢複穩定。例如:
該詞拼音為tiǎn píng(注音:ㄊㄧㄢˇ ㄆㄧㄥˊ),其核心在于強調結果的“徹底性”,與普通“平定”相比,更偏向“斬草除根”的意味。
白髦标稱兵馬采風蠢漢箪瓢士調通貂行笛材鬥打二迹楓柳封畛負荷剛然挂毂漢武泉宦程冀鈔金龜壻救弊軍民寇儆窾坎靈谿留後門禮志履虎滿月鞯冒亂門弟明號内化内燃機車辟置破殄仆從鋪蓋卷鋪聞前手輕駃清陽情真窮渴球子犬夷散舒生硬身體力行式廬十友叔先歲口瑣旅佻達貼運體韻痛愍通品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