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诎體的意思、诎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诎體的解釋

(1).彎曲肢體。謂被繩索枷鎖。《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 李善 注:“詘體,謂被縲繫。”

(2).屈身拜伏。《漢書·張湯傳》:“故皆居 湯 右,已而失官,守長史,詘體於 湯 。” 顔師古 注:“謂拜伏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诎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彎曲肢體,指被繩索枷鎖束縛
    該含義源于《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的記載:“其次诎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李善注解釋為“被缧系”,即因受刑或拘禁而身體被迫彎曲的狀态。這種用法多用于描述古代刑罰或囚禁場景。

  2. 屈身拜伏,指低聲下氣或屈服于人
    《漢書·張湯傳》提到“诎體於湯”,顔師古注為“拜伏”,即身體彎曲以示恭敬或屈服。現代網絡解釋中,此意進一步引申為“在人前低三下四”,帶有貶義色彩。

綜合來看,“诎體”既可指物理層面的身體受縛,也可象征精神或地位上的屈從。需注意語境差異:前者多用于曆史文獻,後者更常見于對人際關系的描述。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引證,可參考《漢書》《文選》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诎體是什麼意思

诎體是一個漢字,具有以下意思:病态、急迫、急切、慌張、匆忙。

拆分部首和筆畫

诎體共有兩個部首,分别是言部和心部。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

來源

诎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演變過程中。它由古代的象形文字衍化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中的"诎"。

繁體

在繁體字中,诎體的寫法為「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诎體的形狀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隨着漢字的演變和簡化,現代漢字中的"诎"逐漸統一了形狀和結構。

例句

他一定要立即完成這項任務,所以他緊張得诎體而行。

組詞

诎體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不是常用詞彙,它主要用于形容人或者人的行為狀态。

近義詞

急迫、急切、慌張、緊迫 是與诎體意義相近的詞彙。

反義詞

鎮定、從容 是與诎體意義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