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诎體的意思、诎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诎體的解釋

(1).彎曲肢體。謂被繩索枷鎖。《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 李善 注:“詘體,謂被縲繫。”

(2).屈身拜伏。《漢書·張湯傳》:“故皆居 湯 右,已而失官,守長史,詘體於 湯 。” 顔師古 注:“謂拜伏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诎體"為漢語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分解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诎"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彎曲,屈服",如《荀子·勸學》"诎五指而頓之"即用此本義;"體"指身體或形體,《說文解字》注"體,總十二屬也"指人體十二部位的總稱。二字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字面意為"使身體彎曲"(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二、古代文獻用法 該詞多見于先秦兩漢典籍,包含三重引申義:

  1. 禮儀姿勢:特指跪拜禮中的躬身動作,《史記·項羽本紀》"見使者,诎體而謝"即表恭敬姿态(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版)。
  2. 受制狀态:引申為身體受束縛,賈誼《過秦論》"百越之君俯首系頸,诎體請吏"形容降服狀态(來源:《辭海》第七版曆史分冊)。
  3. 抽象屈從:由形體延伸至精神屈服,王充《論衡》"诎體事人,非道也"批判無原則妥協(來源:《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三、現代應用範疇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屬罕用詞彙,僅存于古籍研究、書法術語(指運筆轉折處的頓挫)及成語"诎體避患"等特定語境,常見于文史學術論著(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诎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彎曲肢體,指被繩索枷鎖束縛
    該含義源于《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的記載:“其次诎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李善注解釋為“被缧系”,即因受刑或拘禁而身體被迫彎曲的狀态。這種用法多用于描述古代刑罰或囚禁場景。

  2. 屈身拜伏,指低聲下氣或屈服于人
    《漢書·張湯傳》提到“诎體於湯”,顔師古注為“拜伏”,即身體彎曲以示恭敬或屈服。現代網絡解釋中,此意進一步引申為“在人前低三下四”,帶有貶義色彩。

綜合來看,“诎體”既可指物理層面的身體受縛,也可象征精神或地位上的屈從。需注意語境差異:前者多用于曆史文獻,後者更常見于對人際關系的描述。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引證,可參考《漢書》《文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霓白種拔趙幟易漢幟辨訟賓寮犦槊補考長決産植抄敚朝衣東市愁坐楮湧刺虎詞盟寸旬粗細十番大紅大緑刀子德行貂錦低潮東觀之殃發導高個蛤粉鬼魅顧全锢職捍圉獲兔烹狗胡雁揭厲精堅進時誇姣窺究蘭裓勞弊籬牢犬不入曆室六點兒柳暖花春明慎旗鼓相望齊事深契沈微首簡霜飇熟講泗川撕開松喬遷景太歳頭上動土天市調悅尾腔相嘔下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