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称染缬。丝织品的一种染色方法。先在织品上描成花纹,然后用缝、扎等方法加以绞结,保留其底色,染后再解去缝线,即可出现种种花纹。我国 东晋 时已开始使用, 唐 代最为盛行。
“绞缬”是中国传统手工染色工艺的专称,又称“扎染”“扎缬”“染缬”,其核心是通过物理防染技术形成花纹。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工艺
绞缬是一种通过缝、扎、捆、缚等方式对织物进行局部防染的技艺。操作时需先在织物上描出花纹,再用线绳绞结或缝制特定区域,染色后解开线结,被捆扎部分因未接触染料保留底色,从而形成图案。这一过程在《资治通鉴备注》中被描述为“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其色斑斓”。
历史发展
绞缬起源于东晋时期,唐代达到鼎盛,距今已有约1500年历史。唐代文献和文物中常见绞缬服饰,多用于宫廷和民间装饰。
材料与特点
词源解析
“绞”指缠绕、捆扎的动作,“缬”本义为有花纹的丝织品,合称即“通过绞结方式染出花纹的技艺”。这一名称直观反映了工艺的核心步骤与成品特征。
如今,绞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中国云南、四川等地传承,并融入现代设计,成为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结合的典范。
绞缬(jiǎo xié)是一个多义的汉字词汇,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绞缬是由“纟”(纠系的意思)和“辶”(走的意思)组成的,它的总笔画数为19。
绞缬一词最早见于《史记·邹阳列传》。当时指以绳索勒住人的脖子,使其窒息而死。
繁体字“絞纈”是此词的另一种写法,它的组成部分和笔画数与简体字相同,只是书写形式不同。
在古时候,绞缬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由于汉字的演变和书写形式的发展,古代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他的欺骗行为将绞缬自己。
那个犯人用绞缬将人质勒死。
绞缬这个词也可以与其他字组成新的词汇,例如:绞缬术、绞缬架、绞缬索等。
绞缬的近义词有:绞绳、缢杀、勒死等。
绞缬的反义词有:解脱、放生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