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勦袭的意思、勦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勦袭的解释

剽窃他人作品;因袭照搬。 明 屠隆 《鸿苞》卷十七:“诗道有法,昔人贵在妙悟。新不欲杜撰,旧不欲勦袭。” 明 吴应箕 《与刘舆父论古文诗赋》:“虽好 子建 、 渊明 、 子美 之集,亦未尝勦袭其词。” 清 洪亮吉 《晓读书斋杂录·初录》:“《唐书·薛登传》尝上疏言,自 煬帝 设进士科,后生復相驰竞,赴速趋时,缉缀小文,名曰策学云云,足见士不读书,及临试勦袭之弊, 隋 唐 已然。”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北方水利》:“书生不知古今异势,南北异宜,不曾广考载籍,并不细究掌故,第据兔园旧册,勦袭陈言,以之场屋对策可耳。”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勦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需结合发音和具体背景理解:

一、基本含义

  1. 读音与同义词
    读作chāo xí,与“抄袭”同义,指剽窃他人作品、言论或创意,将其作为自己的内容。例如《红楼梦》中曾用“剿袭《南华》庄子文”批评此类行为。

  2. 历史用例

    • 明代屠隆在《鸿苞》中提到“旧不欲勦袭”,强调创作应避免因袭他人。
    • 《礼记·曲礼上》中“毋剿说,毋雷同”也指不可剽窃他人观点。

二、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资料(如)提到“剿袭”读作jiǎo xí,意为“迅速消灭敌人的袭击”,但此用法与“勦袭”字形不同,且语境多指向军事行动,需根据具体文本区分。

三、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文学、学术领域,批评缺乏原创性的行为。例如清代洪亮吉在《晓读书斋杂录》中谴责“剿袭成语”的现象。

四、总结

“勦袭”的核心含义是剽窃,需注意与军事术语“剿袭(jiǎo xí)”区分。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网络扩展解释二

勦袭

勦袭(jié xí)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表示进行突然而猛烈的袭击或进攻。

拆分部首和笔画

勦是由“力”部和“召”部组成,笔画数为7+3。

袭是由“⺍”部和“衣”部组成,笔画数为4+6。

来源

勦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曰:‘奸必勦勦相报, 巧必奸巧乖覆, 一模一样也。 须勦之以, 尹之厉羸。”

繁体

勦袭的繁体写法为「剿襲」。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的勦袭在写法上略有差异,如勦可以用“敫”字来代替,袭可以用“襲”字来代替。

例句

1. 起义军在夜晚勦袭了敌方的据点。

2. 老师提醒学生要勤奋学习,不给自己留下袭击的机会。

组词

袭击、袭扰、袭取、袭击性、袭人等。

近义词

袭击、突袭、进攻、打击等。

反义词

防御、抵抗、抵挡、回避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