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妄執的意思、妄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妄執的解釋

佛教語。虛妄的執念。 唐 王維 《能禅師碑》:“皆以實歸,多離妄執。” 郭沫若 《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一》:“在這一方面,我雖然沒有作出什麼特殊的貢獻,但幸而早脫掉了舊日的妄執,沒有陷入迷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妄執"是一個具有深厚哲學與宗教内涵的漢語詞彙,尤其在佛教思想中占據重要地位。其核心含義指對虛幻不實的事物或觀念産生錯誤、固執的執着與認定。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佛教哲學内涵及現代引申義三個層面進行詳細闡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字義分解

    • 妄:本義指虛妄、不實、荒謬。《說文解字》釋為"亂也",引申為不合常理、無根據的認知或行為。
    • 執:原意為持握、固守,《廣雅》釋為"持也",後衍生為固執、堅持己見。

      合成詞義:指對虛假事物或錯誤見解的頑固堅持,即"虛妄的執着"。

  2. 權威詞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

    妄執(wàng zhí):佛教語。指虛妄的執着。謂對一切事物和現象固執為實有。


二、佛教哲學内涵

在佛教唯識學與中觀學派中,"妄執"是解釋衆生煩惱根源的核心概念:

  1. 對"我"與"法"的執着

    佛教認為衆生因無明(愚癡)而将"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之身心執為實有的"我"(人我執),并将外在現象執為獨立存在的"法"(法我執)。此類執着違背"諸法無我"的真理,故稱"妄"(《成唯識論》卷九)。

  2. 能所二分的認知誤區

    "妄執"體現于主觀(能知)與客觀(所知)的二元對立中。衆生誤認認知主體與對象均為真實存在,實則二者皆依因緣生滅,本質為空(《中論·觀四谛品》)。

  3. 破除妄執與解脫

    佛教修行的核心即通過觀照"緣起性空",破除對自我與外境的妄執,證得"無分别智",最終脫離輪回痛苦(《大智度論》卷三十一)。


三、現代語境中的引申義

在當代漢語中,"妄執"的使用已超越宗教範疇,泛指:


引用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商務印書館)

    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dcd&p=5324

  2. 《成唯識論》(玄奘譯,CBETA電子佛典)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85

  3. 《中論》(鸠摩羅什譯,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64

  4. 《大智度論》(CBETA線上藏經閣)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09

  5. 《東方哲學與心理治療》(李明濱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01-12345-6

網絡擴展解釋

“妄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需結合佛教哲學與日常語義分别解釋:

一、佛教哲學釋義(主要來源:、、)

  1. 本質定義
    指虛妄的執念,即違背「緣起性空」真理,将無常現象錯認為恒常存在。如将物質、觀念或自我意識視為絕對真實,即屬妄執。
    例證:王維《能禅師碑》所言"多離妄執",即指破除對假象的執着。

  2. 形成機制
    包含「妄心」與「執着」雙重特性:

    • 妄心:錯誤認知(如将暫時現象視為永恒)
    • 執着:對錯誤認知的頑固堅持
      二者疊加形成認知閉環,如《大乘起信論》指出的"計名字相,依于妄執"。

二、日常語義解析(主要來源:、)

作為成語使用時,強調行為特征:

三、核心共性

無論是哲學概念還是日常用語,均指向對非真實事物的錯誤堅持。佛教側重破除現象界認知偏差,日常用法更強調行為修正,但二者都提示需保持開放認知與理性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安辦白茆白厮賴本趣禀體腸炎差占沖牀吹蠱打卦跕躔動物園鬥作粉皮赴蹈湯火婦寺告窆謌歡攻城野戰公卿供月兒管飽鴻古浣溪箋花香鳥語殲滅戰兼施嬌嫮階沿戟吏镌秩龍祠論請免輸棉桃邈絕冥符命祜木魅皮膠郫筒千佛洞奇貨青祇青襫七人任算山海關熟察朔月堂下天地折通遞僮禦衛鼎龌龊熱蝦姑限管香澤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