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即澤瀉。《爾雅·釋草》:“藚,牛脣。” 郭璞 注引 毛 傳:“水蕮也。” 陸玑 疏:“今澤蕮也,其葉如車前草大。” 郝懿行 義疏:“《本草》:‘澤瀉,一名水瀉。’瀉,與‘蕮’同。是藚即澤瀉也。”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其陸卉則紫鼈緑葹,天著山韭,雁齒麋舌,牛脣彘首,布濩南池之陽,爛漫北樓之後。” 唐 皮日休 《魯望以躬掇野蔬兼示雅什用以酬謝》詩:“深挑乍見牛脣液,細掐徐聞鼠耳香。”參見“ 澤瀉 ”。
“牛唇”在漢語中屬于複合式合成詞,由“牛”與“唇”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代牛的口唇部位,特指牛嘴外部的肉質結構。《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牛的口唇,亦代指牛的口腔部位”。該詞在古漢語文獻中常以借代手法出現,例如《禮記·少儀》載“祭肺肝牛唇”,此處“牛唇”指祭祀時使用的牛口唇部位祭品。
從現代解剖學角度分析,“牛唇”包含角質層、黏膜組織及肌肉纖維三層結構,具有輔助反刍、攝取草料等生理功能。在中醫典籍《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記載牛唇可入藥,需“炙烤研磨”後配合酒服,主治“虛勞羸瘦”之症。
語言學層面,“牛唇”作為偏正式複合詞,其構詞法體現了漢語以特征限定本體的命名規律。該詞在方言體系中存在地域性差異,晉語區部分方言将“牛唇”引申為“說話不嚴謹者”的喻稱。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存于專業文獻及古籍注解中。
(參考資料: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2.《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3.《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4.《山西方言詞彙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
“牛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指澤瀉(學名:Alisma plantago-aquatica),一種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
特征與用途:
指牛的上唇及周圍組織,屬于食材的一種。
特點與用途:
因“牛唇”在古代多指植物,現代則多指牛的食用部位,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避免誤解。
安步當車綁匪弊止不偏不倚采薪之患刺譏大對丹麯搗砧地籁敵我矛盾梵山馡馡撫鎮岡底斯山脈工奇宮紗官法帖國土洪私懷忿歡釋化行夥友焦沒驕姿激變跻登謹孝疾聲厲色究詳可地口服心服狂煽離被龍位碌碌公沒什麼内謀泥洹劈丢撲冬前呼後擁骐骥困鹽車清笳晴熏七縱七擒權縣熱乎乎詩賦雙溪屬辭阗湊鐵蛇銅管樂土蟲屠羊說威凜凜仙客洗拔攜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