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風俗,于農曆三月上巳日(上旬的巳日, 魏 晉 以後始固定為三月三日)就水濱宴飲,認為可祓除不祥,後人因引水環曲成渠,流觞取飲,相與為樂,稱為曲水。 晉 王羲之 《蘭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詩:“曲水流觴日,倡優醉度旬。” 清 魏源 《岱麓諸谷詩·岱谷陪尾山源》:“人間曲水觴,竟忘仙鬼宅。”參見“ 上巳 ”。參閱 宋 黃朝英 《靖康缃素雜記·曲水》。
“曲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習俗,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曲水”指古代農曆三月上巳節(魏晉後固定為三月初三)在水邊舉行的宴飲活動。人們通過引水環曲成渠,将酒杯置于水上漂流,參與者取飲以祈福消災,稱為“流觞曲水”。
起源與演變
最初在三月上旬的“巳日”舉行,魏晉時期逐漸固定在三月三日,成為文人雅集的重要活動。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即描述此場景。
文化意義
該習俗既有祓除不祥的宗教色彩,又演變為文人吟詩作賦的雅事,成為古代詩詞中的經典意象,如唐代元稹“曲水流觞日,倡優醉度旬”。
如需了解具體詩詞案例或地域文化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的完整内容。
曲水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它的意思是彎曲的水流。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曲水的拆分部首是水,它的筆畫數為四。
曲水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詩詞,常用來形容江河湖泊等自然水域彎曲曲折的形态。
曲水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曲水」,并且發音相同。
古代漢字中的曲水寫法多種多樣,例如「㒠」、「㣂」等,都用于描述彎曲的水流。
1. 走在曲水邊,沐浴在微風中,心情頓時愉悅起來。
2. 曲水流淌,美麗的風景令人陶醉。
曲水并不常作為一個獨立的詞彙出現在組詞中,它常用于形容其他名詞,如曲水亭、曲水園等。
曲線、彎曲、彎彎曲曲等詞都可以作為曲水的近義詞。
直線、筆直、挺直等詞可以作為曲水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