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角节的意思、角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角节的解释

犀角制的符节。 周 代都鄙大夫遣使所用。《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 郑玄 注:“角,用犀角。” 孙诒让 正义:“ 江永 云:‘此谓诸侯与都鄙大夫遣使不出竟内者用之。’”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六:“角节用犀角,角在鼻上,是角中之贵,守都鄙者用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角节”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符节制度,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角节指用犀牛角制成的符节,主要用于周代“都鄙大夫”(地方行政官员)派遣使者时作为身份凭证。符节是古代传达命令、调兵遣将或通行关隘的凭证,材质不同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 根据《周礼·地官·掌节》记载,周代规定:“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 可见角节是地方官员在管辖范围内派遣使者时使用的信物,其权限低于代表中央政权的玉节。
    • 郑玄注《周礼》时提到“角,用犀角”,说明其材质为犀角,而犀角在古代象征珍贵与权威。
  3. 与其他符节的区分
    符节按材质和用途分为不同等级,如玉节(君王或诸侯使用)、角节(地方官员使用)、竹节(更低级官吏使用)等。需注意与“旄节”(以牦牛尾装饰的节杖,如汉代使臣苏武所持)区分,两者材质和用途均不同。

  4. 后世记载
    元代王恽在《玉堂嘉话》中进一步说明:“角节用犀角,角在鼻上,是角中之贵。” 表明犀角取自犀牛鼻部,属角中上品,侧面反映古代对符节材质的考究。

角节是周代地方行政体系中的一种身份凭证,材质为犀角,体现了古代等级制度与礼仪规范。其历史记载主要见于《周礼》及后世注释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角节

角节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角”和“节”两个字组成。

“角”的拆分部首是“角”,它由四画组成;“节”的拆分部首是“⺶”,它也由四画组成。

“角”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字,代表着动物的角。而“节”的来源是指植物的节节。

在繁体字中,“角”写作“角”,“节”写作“節”。

古时候汉字写法中,“角”被写作“觉”,在晋朝以后又发生了变化。而“节”的古代写法中,可以写作“絜”、“崨”等形式。

以下是一些关于“角节”的例句:

  1. 这头牛的角节很尖锐,要小心。
  2. 这个植物的节节看起来很鲜绿。

一些与“角节”相关的组词包括:“角落”、“角度”、“节约”等。

与“角节”意思相近的词有:“节肢”、“节日”等。

反义词和“角节”相对的词有:“平滑”、“无节”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