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的意思、瀕危的詳細解釋
瀕危的解釋
[be critically ill;be in imminent danger] 臨近危境,也指病危将死
詳細解釋
臨近死亡,臨近滅亡。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餘某者,老於幕府,司刑名四十餘年,後卧病瀕危。”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鬼哭》:“ 貴陽 太守某公之母,病瀕危,親戚鄰裡來候問者,皆設酒殽於廳上款之。”
詞語分解
- 瀕的解釋 瀕 (瀕) ī 接近,将,臨:瀕近。瀕危。瀕死。瀕于滅亡。 同“濱”。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危的解釋 危 ē 不安全:危險。危殆。危言(a.故意說吓人的話;b.直言)。危難(刵 )。危如累(噄 )卵。 損害:危害。危及。 高的,陡的:危石。危樯。 使人驚奇的:危言聳聽。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邦
網絡擴展解釋
“瀕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īn wēi,主要含義指接近危險的境地,包含以下多層解釋:
一、基本詞義
-
個體生命層面
指人或生物處于臨近死亡的危險狀态。例如:病人病重瀕危,或清人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提到的“卧病瀕危”。
-
物種存續層面
指動植物因生态破壞、人類活動等原因臨近滅絕,如大熊貓、江豚、華南虎等被稱為“瀕危動物”。
-
廣義的危境
也可泛指事物或群體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例如語言、文化等瀕臨消失的境地。
二、詞源與構成
- “瀕”:本義為水邊(《墨子·尚賢》),後引申為“接近、臨近”。
- “危”:指危險、危難。
組合後表示“接近危險的狀态”,既可用于個體生命垂危,也可用于物種或事物面臨消亡。
三、應用領域
-
生态保護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将物種瀕危程度分為“易危”“瀕危”“極危”等級别。我國是瀕危動物分布大國,保護措施包括設立自然保護區等。
-
醫學與文學
古籍中常描述“瀕危”指人病重将死,如《夜譚隨錄》中的“病瀕危”。
-
社會現象
人類活動(如過度捕獵、污染)是導緻物種瀕危的主因。
四、示例與延伸
- 瀕危語言:全球約40%的語言因使用人數銳減而瀕臨消失。
- 英文對應:critically endangered(極度瀕危)、be in imminent danger(面臨緊迫危險)。
“瀕危”一詞從個體生命危機延伸到物種存亡,反映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和社會對生态保護的關注。如需了解更多瀕危物種案例,可參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網絡擴展解釋二
瀕危(bīn wēi)一詞的意思是指某種物種或事物處于滅絕的邊緣,即瀕臨滅絕的狀态。它由“瀕”和“危”兩個字組成。
“瀕”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3。它追溯至甲骨文時期,“瀕”的原始形态是“氿”,意為水潮泛濫。在繁體字中,“瀕”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危”的部首是“卝”,筆畫數為6。它是象形字,表示高處或崖邊。在繁體字中,“危”的寫法保持不變。
“瀕危”一詞最早見于南朝宋文學家劉羽的《世說新語·文學》一文。它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沒有特定的變體。
以下是一個關于“瀕危”的例句:“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在野外的數量越來越少,已經處于瀕危的狀态。”
與“瀕危”相關的詞彙有:“保護”、“保育”等意思相近的詞語。而“繁榮”、“茁壯”則可以作為“瀕危”的反義詞。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您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