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謂被毒蛇咬過而含有蛇毒的草木。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蝮蛇秋月毒盛,無所蜇螫,嚙草木以洩其氣,草木即死。人樵採,設為草木所傷刺者亦殺6*人,毒甚於蝮齧,謂之蛇迹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蛇迹漢語 快速查詢。
“蛇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指被毒蛇咬過且含有蛇毒的草木。這一解釋源自晉代張華《博物志》的記載:蝮蛇在秋季毒液旺盛時,若未咬到獵物,會啃咬草木釋放毒素,導緻草木枯死。樵夫若被此類草木刺傷,毒性甚至超過蛇直接咬傷,故稱“蛇迹”。
在成語用法中,比喻罪犯或壞人隱蔽的行蹤。因蛇爬行時痕迹難尋,該詞引申形容難以追蹤的犯罪線索或惡勢力蹤迹。
兩種含義分别對應不同語境:傳統含義多見于古籍(如《博物志》),而比喻義多用于現代犯罪偵查或文學描述中。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蛇迹》是一個詞,其意思是蛇爬行時所留下的痕迹。
該詞的拆分部首為虍(hū)和巳(sì),其中虍表示“虍乃蛇也”的意思,而巳表示“巳(蛇名)”。
《蛇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在古代的傳說和文學作品中,蛇常常被視為特殊神秘的生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描述蛇或與蛇有關的情節時,人們常常使用《蛇迹》來表示蛇爬行所留下的痕迹。
在繁體中,蛇迹的寫法為「蛇跡」。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蛇迹的寫法與現代相似。
以下是一些蛇迹在句子中的例句:
1. 尋找蛇迹是追蹤蛇群的重要方式。
2. 他通過蛇迹發現了一條隱藏在草叢中的蛇。
3. 雨後,蛇迹清晰可見,有助于尋找蛇的蹤迹。
與蛇迹相關的組詞可以包括:蛇皮、蛇毒、蛇行等。
蛇迹的近義詞可以是:蛇蹤、蛇道、蛇迹等。
蛇迹的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彙,但可以根據上下文而定,例如沒有蛇迹、蛇蹤不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