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望聞問切的意思、望聞問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望聞問切的解釋

[watch ,hear, ask and touch—a diagnosis method] 指望色、聞聲、問狀、切脈,是中醫四診要訣

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古今醫統》

詳細解釋

中醫診斷疾病的四種方法:觀氣色,聽聲息,問症狀,按脈象。合稱四診。《難經·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而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别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四診要訣:實該望、聞、問、切之道。” 元 施惠 《幽閨記·抱羔離鸾》:“[末] 翁大醫 你還要看症真仔細下藥。[浄]這等待我再望、聞、問、切。”《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你等疑我不曾看脈,就要下藥。不知醫道中,本以望聞問切,目為神聖工巧,可見看脈是醫家第四家,不是上等。”《當代》1981年第3期:“ 嚴錫嵩 在當‘牛鬼’之年……曾埋頭自學中醫,望聞問切這一套及藥物方劑知識背得頗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斷疾病的核心方法,合稱“四診”,最早見于《古今醫統》中“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的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一、四診内涵

  1. 望診
    觀察患者外在表現,包括:

    • 神色形态:精神狀态、面色、體态(如是否萎靡或亢奮)
    • 舌象:舌質顔色、舌苔厚薄與顔色(如黃苔主熱證)
  2. 聞診
    通過聽覺和嗅覺收集信息:

    • 聽聲息:語言強弱(如聲低為虛證)、咳嗽特點、呼吸頻率
    • 嗅氣味:口臭、體味(如腐臭味提示熱毒)
  3. 問診
    系統詢問病情:

    • 現病史:症狀性質(如疼痛部位、寒熱感受)
    • 既往史:舊疾、家族病史
    • 生活習慣:飲食偏好、作息規律
  4. 切診
    觸診與脈診結合:

    • 脈象:通過寸口脈判斷髒腑狀态(如浮脈主表證)
    • 觸診:按壓腹部查痞塊、觸摸皮膚溫度濕度

二、綜合運用

中醫強調“四診合參”,即綜合四類信息互證,避免單一診法的局限性。例如:患者面色蒼白(望診)、聲低氣短(聞診)、自述乏力(問診)、脈細弱(切診),可綜合判斷為氣血兩虛證。

三、曆史淵源

該理論體系萌芽于《黃帝内經》,經扁鵲實踐完善,最終在《難經》中形成系統論述。現代中醫臨床仍以此為基礎,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手段進行診療。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望聞問切

《望聞問切》是一個成語,形容醫生在診治病人時細緻入微地觀察、聆聽、問詢和切診,以确診和治療疾病。以下是關于《望聞問切》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望聞問切》的“望”字拆分的部首是“木”,共有5畫;“聞”字的部首是“門”,共有12畫;“問”字的部首是“口”,共有9畫;“切”字的部首是“刀”,共有5畫。

來源

《望聞問切》成語最早出現在《黃帝内經》中,是我國古代醫藥學經典之一。它強調醫生在診治病人時要全面細緻地觀察和判斷症狀,以便準确診斷疾病。

繁體

《望聞問切》的繁體字為「望聞問切」。

古時候漢字寫法

《望聞問切》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無法确切确定。然而,現代常用的字形與古時候相差不大。

例句

醫生在治療病人時,應該細心地望聞問切,才能做出準确的診斷。

組詞

望診、聞診、問診、切診。

近義詞

望聞切

反義詞

探索病因、抓耳撓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