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out garrulously] 吵嚷;唠叨
哓哓不休
(1).鳥雀因恐懼而發出的鳴叫聲。《詩·豳風·鸱鸮》:“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毛 傳:“嘵嘵,懼也。” 鄭玄 箋:“音嘵嘵然,恐懼告愬之意。” 唐 賈島 《義雀行和朱評事》:“一夕皆莫歸,嘵嘵遺衆雛。” 清 張遠 《鵲巢為童子所破》詩:“力盡嘵嘵語,巢成呴呴歡。”
(2).争辯聲。 唐 韓愈 《重答張籍書》:“擇其可語者誨之,猶時與吾悖,其聲嘵嘵。”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今搢紳因薦士被斥,即嘵嘵辯數,謂己之進出於親擢,凡可以擺蹤者,無所不用其至。” 清 姚瑩 《再與方植之書》:“鎮道身為大員,斷無嘵嘵申辯之理,自當委曲以全大局。” 梁啟超 《論正統》:“君而有統也,則不過一家之譜牒,一人之傳記,而非可以冒全史之名,而安勞史家之嘵嘵争論也。”
(3).唠叨。《英烈傳》第三一回:“山僧不識英雄漢,隻顧嘵嘵問姓名。”《白雪遺音·南詞·姊妹玩月》:“忠言逆耳叨知己,莫怪嘵嘵勸再三。” 茅盾 《秋收》:“他朝朝暮暮在 阿四 和 四大娘 跟前哓哓不休地講着田裡的事。”
(4).吵嚷。 清 洪昇 《長生殿·雨夢》:“何處潑官僚,攔駕語嘵嘵?” 清 黃軒祖 《遊梁瑣記·吳翠鳳》:“諸無賴登門訛詐,嘵嘵洶湧。”
(5).象聲詞。 端木蕻良 《鄉愁》:“﹝黃蜂﹞在他頭的四邊哓哓了半天。”
“哓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形容争辯聲或喧嚷聲
指因争執或喧鬧發出的嘈雜聲音,常帶有貶義。例如:“哓哓不休”形容争吵不止、喋喋不休的狀态。
拟聲詞,模拟尖銳或急促的聲音
可用于形容鳥叫、器物摩擦等高頻聲響,如:“林中鳥雀哓哓”。
該詞因生僻且帶有負面意味,日常交流中建議根據語境選擇更通俗的表達(如“争吵”“喧鬧”)。
哓哓(xiāo xiāo)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聲音清脆、悅耳動聽。它可以用來形容鳥兒的鳴叫聲、清脆的笑聲、樂器發出的優美音調等等。
哓哓的部首是口(kǒu),它由8個筆畫組成。
哓哓這個詞的來源及其繁體形式均為“囂囂”。
哓哓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為“囂囂”,它的部首也是口,字形上與現代的哓哓相似,隻是結構稍有不同。
- 那隻小鳥在樹枝上哓哓地叫着,好像在與大自然交流一樣。
- 孩子們聽到老師的講解後,哓哓地笑了起來。
- 哓哓不息:形容聲音連續、不停地響着。
- 嘹亮哓哓:形容聲音高亢、宏亮而清晰。
- 響徹哓哓:形容聲音傳得很遠,震耳欲聾。
- 清脆:形容聲音幹淨、悅耳。
- 優美:形容聲音動聽、悅耳。
- 悅耳:形容聲音使人舒適、愉悅。
- 刺耳:形容聲音刺人耳朵,不悅耳。
- 難聽:形容聲音不美,令人不喜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