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teration;read and correct proofs] 在校樣上标出與手稿或上次清樣不一緻的地方
校對改正。 清 葉廷琯 《吹網錄·顧澗薲校刻宋本<爾雅>》:“ 澗翁 續得 宋 刊祖本,校改若幹字,旋以闆片贈其門人 程禀初 。” 魯迅 《熱風·望勿“糾正”》:“你也标點,我也标點,你也作序,我也作序,他也校改,這也校改,又不肯好好的做,結果隻是糟蹋了書。”
“校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ào gǎi(注音:ㄐㄧㄠˋ ㄍㄞˇ),其核心含義是校對并修正錯誤,尤其指在文稿、書籍或印刷校樣中标注與原始手稿或前次清樣不一緻的内容。
定義與構成
“校改”為并列式合成詞,由“校”(校對)和“改”(修改)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比對發現差異并修正的過程。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出版、學術研究等領域,例如:
注意事項
需以嚴謹态度操作,避免隨意改動導緻内容失真。魯迅曾批評不負責任的校改行為“糟蹋了書”。
例句參考
需注意“校改”與“校訂”“校對”的區别:前者側重修正錯誤,後者更強調核對與整理。此外,部分網頁(如)提及“學校改造”的用法,屬于同形異義詞,需結合語境判斷。
校改是指對學校教育制度或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和改進的行為。它旨在提高學校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和機會。
校改的拆分部首為木(mù)和攵(pū)。其中,木是指樹木,表示與植物有關;攵是“攴”的異體字,為表示動作的手的意思。校改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校改一詞來源于漢語普通話。在繁體字中,校改的寫法為「校躉」。
在古時候,校改的寫法與今天的寫法相比有些許差别。古時候,校改的寫法為「校」的上方再加上一個小點。這個小點表示一個字的意義或屬性的變化。
1. 學校對教學方法進行了校改,讓學生更加積極參與課堂。
2. 學校領導意識到需要進行校改,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3. 這次校改在教育領域引起了廣泛的讨論和反響。
校長、校園、改進、改革、改良、教育、學校、校風等。
教育改革、教育創新、學校改革、教育變革等。
保守、守舊、不變、停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