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舉的意思、後舉的詳細解釋
後舉的解釋
(1).謂日後行事。《晉書·陶侃傳》:“ 侃 以孤軍一隊,力不獨禦,量宜取全,以俟後舉。”《魏書·高6*句6*麗傳》:“ 世祖 怒,欲往讨之, 樂平王 丕 等議待後舉, 世祖 乃止。”
(2).指後發舉事。《明史·劉基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
詞語分解
- 後的解釋 後 (③後⑥後) ò 上古稱君主:商之先後(先王)。 帝王的妻子:皇後。太後。 指空間在背面,反面的,與“前”相對:後窗戶。後面。後學。後綴。後進。 時間較晚,與“先”相對:日後。後福。後期。 指次序,與“前”相對:後排。後十名。 子孫:後輩。後嗣。後裔。後昆。無後(沒有子孫)。 姓。 先前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舉的解釋 舉 (舉) ǔ 向上擡,向上托:舉頭。舉手。舉重。舉棋不定。 動作行為:舉止。輕而易舉。 發起,興辦:舉義。舉辦。創舉。 提出:舉要。舉例。 推選,推薦:推舉。薦舉。 全:舉國。舉世。舉家。 古代指科舉取士:科舉。舉人。一舉成名。 攻克:“一戰而舉鄢、郢”。 筆畫數:; 部首:丶;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後舉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後舉"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一、 字面意思
- 後: 指時間或次序上的靠後、延遲。
- 舉: 指行動、舉措、發動、進行。
- 合義: 指推遲行動、延後進行某項舉措或計劃。強調不立即采取行動,而是選擇在更晚的、更合適的時機進行。
二、 引申義與常用語境
- 後發制人: 這是“後舉”最常見的引申義和運用場景。指在對抗或競争中,不首先采取行動,而是等待對方先行動(暴露意圖、弱點或消耗力量)之後,再根據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更有效的行動來制服對方。這是一種強調觀察、忍耐、把握時機的策略。
- 例: 在商業競争中,實力較弱的一方有時會選擇後舉,待市場領頭羊推出新産品并暴露其不足後,再推出更具競争力的改良産品。這種策略體現了後舉制勝的智慧。
- 來源參考: 此策略思想可追溯至古代兵法智慧,如《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蘊含的“知己知彼”思想是後發制人的理論基礎(雖未直接使用“後舉”一詞,但思想相通)。現代戰略管理著作如《競争戰略》(邁克爾·波特著)也探讨了次位者(Challengers)的競争策略,包含類似“後發”理念。
三、 詞典釋義佐證
- 權威的《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後舉”的解釋側重于其行動層面的含義:
後舉 [hòu jǔ]: 謂日後行事。亦指推遲行動。
- 此釋義清晰地說明了“後舉”的核心在于行動的延遲性。
- 該詞條亦收錄了“後舉”在特定語境下的用例,進一步印證其含義。
“後舉”意指推遲行動、延後進行。其最核心的引申義和常用語境是後發制人,即在對抗或競争中,不先采取行動,而是等待時機成熟或對方行動後再采取更有利、更有效的應對措施,以争取最終優勢。這是一種強調時機把握和策略性的行為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後舉”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日後行事
指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采取行動或處理事務,強調“延遲執行”或“等待時機”。
出處與示例:
- 《晉書·陶侃傳》記載:“侃以孤軍一隊,力不獨禦,量宜取全,以俟後舉。”意為陶侃因兵力不足選擇暫時退讓,等待後續行動。
- 《魏書·高句麗傳》中也提到類似用法,指暫緩軍事行動以待将來。
2.後發舉事
指在他人或對方行動之後,再發起自己的行動,常見于戰略或軍事策略中,強調“後發制人”。
出處與示例:
- 《明史·劉基傳》提到:“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此處劉基主張通過後發制人的策略取得勝利。
字面拆解
- 後:指時間或空間上的“後續”(如“之後”“後方”)。
- 舉:本義為“擡起”“發起”,引申為“行動”“舉措”。
組合後整體含義與“延遲行動”或“後發策略”相關。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八音匣北狄博士祭酒博物洽聞蠶蠒層巒疊嶂摻鼓斥鹵當面是人背後是鬼淡懷鬥擻發村煩撋蜚語分杪服務器公中韓棱之劍環天簡剩攪雜竭忠鸠集記注眷渥潰走困覺闊然流議龍蘭呂公茭漫聲煤氣棉手悶子民所南士拟非其倫漚洩辟差平方前進遷搖砌跟情鐘欽念沙堤山心蛇跌鼈審覆說好說歹恕實四黃四相酸迂通個統馭王度甕中之鼈無時無刻銷金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