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眼看見,親耳聽到。 宋 蘇轼 《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 周邦彥 為何知得這等親切,似目見耳聞的一般。” 清 劉書年 《劉貴陽說經殘稿》:“以上各條,皆目見耳聞,訪之賢父老,雖未必盡合機宜,可採者當亦不少。”亦作“ 目擊耳聞 ”。 魯迅 《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我又願意知道一點十七年前的三月二十九日的情形,但一時也找不到目擊耳聞的耆老。”
“目見耳聞”是一個漢語成語,指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強調通過直接感官經驗獲取信息,而非僅憑臆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語法功能:
結構特點:
近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蘇轼《石鐘山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目見耳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通過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聞來獲得的知識和信息。在漢語中,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了解到的事情真實可靠,來源可靠。
《目見耳聞》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分别是目部、見部、耳部。其中,目部為左邊的部分,見部為中間的部分,耳部為右邊的部分。
這個詞一共有13個筆畫,其中目部占了4個筆畫,見部占了5個筆畫,耳部占了4個筆畫。
《目見耳聞》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詩經·大雅·蕩》:“恭己正南面,于言無惰心。目見耳聞,博學多聞。” 後來被廣泛用于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
在繁體中,目見耳聞可以寫作「目見耳聞」。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以《目見耳聞》為例,古代漢字寫作「目見耳聞」。在古代字體中,字形和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形态保持一緻。
1. 他不是憑空編造的,他所說的一切都是目見耳聞。 2. 這個報道是經過多方确認的,非常可信,你可以相信是目見耳聞的真實情況。
1. 目擊:親眼看到或目睹某件事情。 2. 耳聞:親耳聽到或聽說某件事情。
近義詞:目所見、了然于目、耳聞目睹
反義詞:道聽途說、人雲亦雲、充耳不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