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牋奏 ”。古代文書的一種,屬章奏一類。 章太炎 《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 漢 世制詔三王,其冊書猶真草兼具,豈況符契箋奏之書,日不暇給,則何取端書分隸?”
牋奏:書劄、奏章。《後漢書·胡廣傳》:“諸生試章句,文吏試牋奏。” 李賢 注:“ 周成 《雜字》曰:‘牋,表也。’《漢雜事》曰:‘凡羣臣之書,通於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駮議。’”《舊五代史·梁書·孫隲》:“ 魏博 從事 公乘億 以女妻之,因教以牋奏程式。”《宋史·曾鞏傳》:“﹝ 曾鞏 ﹞尋掌 延安郡王 牋奏。”
“箋奏”是古代文書的一種形式,主要用于臣子向君主或上級呈遞信息。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箋奏”指書劄、奏章類公文,屬章奏文體。拼音為jiān zòu,其中“箋”指小幅華貴的紙張,常用于書信或題詠;“奏”則指臣子向帝王陳述事務的文書。
曆史背景與用途
文體特點
相關延伸
“箋”字本義為注釋(如“箋注”),後衍生出書信、公文等含義;而“奏”在漢代被歸為“章、奏、表、駁議”四類公文之一。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不同朝代的箋奏演變,可參考《後漢書》《漢雜事》等古籍記載。
《箋奏》指的是用簡短文字記錄重要事項或表示意見的短篇文字。這種文字通常用于傳遞信息、表達觀點或溝通思想。它可以是書信、便條、備忘錄等形式的文字。
《箋奏》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纟(紅字部首)和竹字部。它的筆畫數為8畫。
《箋奏》一詞的來源較為晚近,可追溯至清代。清代文人往往以紙質、簡潔的文字記錄重要事項或表達觀點,這些文字被稱為《箋奏》。
《箋奏》的繁體字形為「箋奏」。
在古代,寫作《箋奏》的漢字可能有些不同。根據不同曆史時期的書寫習慣和字形演變,古時候的中國人可能會以不同的寫法來表達《箋奏》。
1. 他寫了一封《箋奏》,表達了對公共交通的改進建議。
2. 在會議上,他遞交了一份《箋奏》,詳細說明了公司當前的困境。
組詞:箋紙、反箋、奏章
近義詞:短文、備忘錄、便箋
反義詞:長篇、漫談、詈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