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鞭。 漢 劉向 《新序·善謀上》:“夫武臣 張耳 、 陳餘 杖馬策下 趙 數十城。” 宋 秦觀 《送李端叔從辟中山》詩:“念君遠行役,中夜憂反側。攬衣起成章,贈以當馬策。” 清 蒲松齡 《崂山觀海市作歌》:“直将長袖捫三台,馬策欲撾天門開。”
“馬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馬鞭,常見于古代詩文和文獻中,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馬策”指用于驅趕馬匹的鞭子,是古代騎馬或駕車時的重要工具。例如唐代詩人柳中庸在《征怨》中寫道:“歲歲金河複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通過“馬策”與“刀環”的意象,描繪邊塞将士頻繁征戰的場景。
古籍與詩文用例
相關典故擴展
在《晉書·謝安傳》的“馬策西州”典故中,“馬策”被用作哀悼逝者的象征。謝安去世後,其甥羊昙醉酒誤至西州門,以馬鞭叩門悲泣,後人多以此典表達追思。
該詞本義為馬鞭,但在文學語境中常被賦予征戰、離别或情感寄托等深層含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馬策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馬和策。
馬的拆分部首是馬,馬字的部首也是馬。馬字的筆畫數是3畫。
策的拆分部首是⺮,策字的部首也是⺮。策字的筆畫數是11畫。
馬策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說》一文。這篇文章以馬為主題,探讨了馬的品質和馬匹飼養的技巧。後來,人們用“馬策”這一詞組來代指關于馬匹飼養管理的技術和方法。
在繁體字中,馬策的寫法為「馬策」。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馬字在古代的寫法中,上面加上了「田」,形成了「馬」的古體。策字在古代的寫法中,上面加上了「5」和一畫撇,形成了「策」的古體。
以下是一些關于馬策的例句:
1. 他對馬策的研究非常深入。
2. 我們需要更好地掌握馬策,以提高養馬的生産效益。
組詞:馬術、馬車、策馬、馬匹、策略
近義詞:馬術、騎術
反義詞:養馬、飼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