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鬼録 ”。
鬼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宗教與民俗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鬼箓”指記載鬼魂或冥界事物的名冊,常見于道教文獻及志怪文學。該詞由“鬼”與“箓”構成:“鬼”指人死後的亡靈,“箓”原指道教秘文(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後引申為記錄神靈鬼魅的簿冊。《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迷信者謂陰間死人的名冊”。
詞源考據
“箓”字最早見于漢代《說文解字》,本義為“圖籍”,後道教賦予其神秘屬性。東晉葛洪《抱樸子·遐覽》已載道教符箓體系,至唐代《酉陽雜俎》出現“鬼箓”用例:“夜有物如黑狗,入其室,銜小明股,小明隨入地……家人掘之,則已與鬼箓合。”
文化語境中的使用
在文學作品中,“鬼箓”多象征死亡或超自然秩序。如《紅樓夢》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冊”暗含薄命司的命籍簿,即與鬼箓概念相通。民俗信仰中亦有“生死簿”“勾魂簿”等類似表述,反映中國人對生死界限的具象化認知。
相關概念辨析
需注意“鬼箓”與“仙箓”的對比:道教體系中,“仙箓”記錄登仙者名錄(如《雲笈七籤》卷十一載“三天玉童持仙箓”,而“鬼箓”專指幽冥世界的亡靈記錄,二者構成生死二元的結構隱喻。
參考文獻
“鬼箓”是一個具有宗教或迷信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或文化背景,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白肉碑額備品本埠别具慧眼愎佷不露神色慚灼城闬恥忿大篆蹬彈鼎庇獨惟鵝觀草法先王非犯風浪副官高曉聲海山盟海洋豪劇合溜環激火網建子诘證近衛禁臧集體戶忌羨覺化谲妄魁閣麥淇淋綿瓞民權主義偶言拍塞陪遊屏聲息氣貧痡氣合清呗塞笳三壤什麼意思石脂水手録收益權嗣述套襲天鋒田間婦鐵路車輛拖發玩服響導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