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奠祝告。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司文郎》:“ 梓潼祠 中,一相酹祝,可能達否?”
"酹祝"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複合詞,由“酹”和“祝”兩個單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祭祀儀式中的特定行為。其詳細釋義如下:
酹 (lèi)
祝 (zhù)
核心含義:指在祭祀儀式中,通過灑酒祭奠并誦讀祝詞的行為,是古代禮儀中敬神祭祖的重要環節。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明确收錄“酹祝”詞條,釋義為“灑酒于地,禱告神明”,強調其作為祭祀儀軌的完整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9卷第1278頁。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分釋“酹”“祝”二字,指出複合詞承載的禮儀功能,并引《詩經·小雅·楚茨》“祝祭于祊”佐證祝禱傳統。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1463頁、第2271頁。
古典文獻用例
“酹祝”濃縮了中國古代“祭神如神在”的禮制精神,反映了:
綜合權威辭書與文獻,“酹祝”特指祭祀中灑酒獻享并誦讀祝禱詞的完整儀節,承載深厚的禮制文化與精神内涵。
“酹祝”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èi zhù,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酹祝”指祭奠祝告,即在祭祀或追悼儀式中,通過灑酒祭奠并誦讀祝文的方式表達哀思或祈願。該詞由“酹”(灑酒祭祀)和“祝”(禱告、祝告)兩個動作組合而成,強調祭祀與言語告慰的結合。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司文郎》,原文為:“梓潼祠中,一相酹祝,可能達否?”。此句描述在梓潼帝君(掌管文運的神)的祠廟中,通過酹祝儀式祈求心願通達的情景。
“酹祝”多用于古代文學或傳統祭祀語境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其核心意義與祭祀、追思相關,常見于描述宗教儀式、悼念活動或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場景。
“酹祝”是融合祭祀動作與言語祈願的複合詞,具有鮮明的傳統文化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古籍用例,可參考《聊齋志異》相關篇章。
安車輭輪闇俗白費口舌白鼋膀扇子剝壞豳歌禀化布颿無恙匆遽打不倒大車打哈哈調馴馡馡飛砂轉石分式幹屍稾定觥責過得去涵衍灰酒恢夷昏爛貨器嘉果積翫凱門狂飲苦節裈裆陋族魯敦周彜緑葉成陰賣狗懸羊慢官民族團結平賤前敵清趣輕棹栖讬全度箬帽撒科商岩深敏失狀舒洩碎催天思挑谑亭郵通管土層外星人罔泱韋弁薇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