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至今健在的身體。 唐 牛僧孺 《席上贈劉夢得》詩:“休論世上昇沉事,且鬭樽前見在身。” 宋 蘇轼 《過密州次韻趙明叔喬禹功》:“黃雞催曉凄涼曲,白髮驚秋見在身。”
“見在身”是一個具有佛教哲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當下存在的生命體或現實存在的身體。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字面意義
“見”通“現”,意為“顯現、當前”;“在身”指“存在于身體”。組合後強調此刻正存續的生命狀态,即個體在現世中的具象化存在。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1年,第1235頁。
佛教哲學内涵
在佛典中,“見在身”常與“過去身”“未來身”對應,指因緣和合而暫存的肉身,暗含“無常”思想。例如《金剛經》所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延伸至對“身”的認知。
來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中華書局,2015年電子版,鍊接。
古典文獻用例
明代《醒世恒言》卷二十八:“須知見在身,莫言前與後。” 此處勸誡世人珍惜當下,勿沉溺于過去或未來。
來源:《漢語大詞典》引例庫,線上訪問。
現代延伸義
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對現實存在的确認,如“把握見在身的每一刻”,強調生命體驗的即時性。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年,第678頁。
文字學溯源
“見”在甲骨文中象人目視之形,後衍生“顯現”義;“身”本義為妊娠之體(《說文解字》),後泛指生命載體。二者結合凸顯時空中的具象存在。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佛教漢譯影響
該詞結構受梵語“pratyutpanna-kāya”(現在身)的漢譯影響,常見于南北朝佛經譯本,如《大般涅槃經》中“見在身有為法”。
來源:《佛經詞語彙釋》,李維琦,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詞彙 | 含義 | 與“見在身”差異 |
---|---|---|
現在身 | 佛教三世身中的現世之身 | 強調時間維度 |
色身 | 物質組成的肉體 | 側重物質性,非時空屬性 |
化身 | 佛菩薩應機顯現的形體 | 具神聖性,非凡人存在 |
參考文獻原文鍊接(确保可訪問性):
“見在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至今健在的身體”,常被用于表達對生命存在的感慨或及時行樂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說明其“身體存續”的本義,避免與“見證親身經曆”等現代引申義混淆。
辦公桌綁拖飙升碧銅撥杯觇報廠史逞頭角塵軌癡滞瘡疖出糧淳緻疊嶂層巒冬風菜耳視目食方船訪外護風表剛豪喝禮洪泛區紅絲研懷黃花捐隳堕噤聲抗辯婪婪了無離德曆懷柳棬鸾鳳友騄耳縷脍幂級數年芳辇辂齧骨辟淫罄匮青神旗識然即钑花善有善報折齒食肬碎劇擡策擡盒鲖蟹臀尖王女完身為德不終五趣象骖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