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瘿瘤。 唐 皮日休 《二遊詩》:“枕兼石鋒刃,榻共松瘡癤。” 蕭紅 《生死場》一:“榆樹顯然是生了瘡疖,榆樹帶着偌大的疤痕。”
(2).小瘡與熱疖等皮膚疾患。 魯迅 《華蓋集·夏三蟲》:“蒼蠅嗡嗡地鬧了大半天,停下來也不過舐一點油汗,倘有傷痕或瘡疖,自然更占一些便宜。”
瘡疖(chuāng jiē)是皮膚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屬于外科常見疾病。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瘡疖由細菌感染引起,常見病原體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中醫認為其多因暑熱、濕熱内蘊或皮膚受損後感染所緻,夏季高發,多見于頭面、背部及腋下等部位。
若症狀反複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尤其需鑒别糖尿病相關皮膚感染。
瘡疖是指皮膚上的潰爛、化膿或腫脹的疾病,常見于人體不同部位。它是一種常見的表皮感染,常伴有疼痛、發紅等症狀。
瘡疖的部首為疒,總共有6個筆畫。
瘡疖一詞起源較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典籍。它是由傳統漢字組成,"疒"指的是疾病,"疖"則指的是腫瘡或瘡疖。因此,瘡疖這個詞代表了皮膚表面的感染。
在繁體字中,瘡疖的寫法為「瘡癰」。
在古代,瘡疖的漢字寫作「癯疽」,其中「癯」表示腫脹或瘡疖,「疽」則指膿毒。
1. 他不小心擦傷了膝蓋,結果形成了一個瘡疖。
2. 沒有及時處理的瘡疖可能會感染更嚴重。
瘡疖的相關詞組包括:瘡口、瘡疥、瘡積、瘡椎等。
與瘡疖意義相近的詞語有瘡毒、膿瘡、潰瘍等。
瘡疖的反義詞可視具體情況而定,常見的有健康、無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