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志不同,不一緻。《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吉 也聞之,棄同即異,是為離德。”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三》:“君臣上下之間,渙然有離德者也。”
"離德"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個體或群體在思想行為上背離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背離道德準則或集體利益的行為傾向",這一釋義揭示了該詞的雙重指向:既包含對倫理規範的違反,也涉及對群體利益的損害。
從構詞法角度分析,"離"字本義為鳥名,《說文解字》釋為"離黃,倉庚也",後引申出"分離""違背"等抽象含義;"德"字甲骨文作"徝",取象于目視懸垂以正心,本義為正直的品行。《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特别标注該詞常與"離心"構成固定搭配"離心離德",用以形容集體成員間失去共同信念的狀态。這種用法最早見于《尚書·泰誓》"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指商纣王因暴政導緻臣民背離。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離德"經曆了從具體政治關系到抽象道德判斷的轉變。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注疏:"離德者,謂所行與德乖離也",強調其作為道德評判标準的功能。現代語言實踐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如"企業離德行為将導緻信譽破産"等表述,體現對組織倫理的審視。
近義詞辨析方面,"悖德"側重主觀故意違反道德,而"離德"更強調客觀狀态的疏離;反義詞"向德"則指主動歸附道德準則。這種語義差異在《古代漢語詞典》的對比釋義中得到清晰呈現。
“離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心志不同、思想或行動不一緻,常與“同心”相對,構成“離心離德”的常見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離德”通過曆史文獻和現代用例,生動展現了人際關系或群體協作中的不和諧狀态。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出處,可參考《左傳》《新序》等典籍。
敖客奧林匹克勳章阿土生半上半下背峞别家不夷岑壑陳事春物定于一尊遞運剕辟鳳倒鸾颠風鐸氛焰估喝鼓合寒銅話筒極诋噤口捲舌金門島禁鐘捐除俊秀浚治款結昆崘丘磊浪不羁量鑿正枘買卦漫漶面似靴皮麋鹿姿溺嬰牽埭強志鉗赭起跳嚷聒日分騷話沙劫上渾儀賞善罰否獅吼堂詩箧雙曲線抒心司令員襚斂踏蹀陶文恬然自得添枝加葉頹墜脫屣突撞纖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