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嚼骨頭。《禮記·曲禮上》:“毋齧骨,毋反魚肉。” 孔穎達 疏:“毋齧骨者,一則有聲,二則嫌主人食不足,以骨緻飽……三則齧之口脣可憎,故不齧也。”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二章:“夫犬羊齧骨,猶嫌鯁喉。”
“齧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齧骨(拼音:niè gǔ)指咀嚼骨頭的行為。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後也用于文學作品中,常帶有禮儀或比喻層面的含義。
古代将“齧骨”視為不合禮儀的行為,反映了傳統飲食文化中對用餐儀态的重視。現代該詞多用于文獻研究或比喻性表達,例如形容貪婪啃食或批判社會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原文或古漢語詞典(來源:、3、5)。
「齧骨」是一個動詞短語,意思是咬食動物的骨頭。
「齧骨」的拆分部首是「口」和「骨」。
「齧骨」的總筆畫數為11畫。
「齧骨」一詞來源于《國語·周語上》記載的一個故事。相傳周成王封神冢之前,有一隻大蜘蛛齧食了王後的肩膀肉,經過一段時間後,成王封神冢完工,大蜘蛛又齧食了成王的胸肉。當時的人們将這隻蜘蛛稱為「齧骨之蛛」,意味着它以齧食動物的骨頭為生。
「齧骨」的繁體字為「齧骨」。
在古時候,「齧骨」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意思和形象都是咬食動物的骨頭。
古代曾将「齧骨」寫作「噥骨」,但現已不通用。
1. 狼崽們跟着母狼,學着齧骨。
2. 這隻倉鼠齧骨的聲音很大。
1. 齧骨動物
2. 齧骨症
1. 咬骨
2. 啃骨
暫無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