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封王者之女。《通典·禮十九》:“﹝ 顯慶 ﹞三年又詔曰:‘古稱釐降,唯屬王姬。比聞縣主適人,皆雲出降。娶王女者亦雲尚主。濫假名器,深乖禮經。其縣主嫁宜稱適,取王女者稱娶,仍永以為式。’”
(2).女蘿草的别名。《爾雅·釋草》:“蒙,王女。” 郭璞 注:“蒙即唐也,女蘿别名。”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王女》:“女蘿之大者,謂之王女。猶王彗王芻。魚有王鮪,鳥有王雎也。”
“王女”一詞在中文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被封王的女兒或王族女子
這一含義源自古代禮制,指君主的女兒或具有王族身份的女性。例如《通典》記載:“娶王女者亦雲尚主”,說明娶王女被稱為“尚主”(即與王族聯姻)。唐代文獻中,“王女”常與“縣主”“公主”等稱謂并列,體現其身份尊貴。
植物“女蘿草”的别名
《爾雅·釋草》中記載:“蒙,王女”,郭璞注解稱“王女”即女蘿草的别稱。清代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進一步解釋:“女蘿之大者,謂之王女”,類比其他以“王”冠名的動植物(如王鮪、王雎),強調其形态或地位的突出。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通典》《爾雅》等古籍原文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背景。
《王女》這個詞在漢語中指的是王族中的女性成員,即王家的女兒。
《王女》由部首王和女組成,部首王代表了皇室或貴族,女則代表了女性。王女一共有9畫。
王女這個詞的來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在古代,王族是君權的象征,而王女則代表着王族的延續與傳承。
《王女》這個詞在繁體中的書寫形式為「王女」。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王女在古時候的寫法稍有差異。古代漢字「女」的上半部分類似于現代漢字「㇀」的形狀,而「王」則更像是一個立體的方形。
1. 她是王女,将來将會繼承王位。
2. 著名作家王女士将出席這次文學講座。
3. 這個古玩市場有許多王家的王女傳世之物。
1. 王室:指皇族或貴族擁有的王權、王位。
2. 子女:指子女,包括兒子和女兒。
3. 皇後:指君主的妻子,也是王族的一員。
1. 公主:指君主或貴族的女兒。
2. 女兒:指父母的女孩子。
3. 姑娘:指未婚的年輕女子。
王女這個詞沒有固定的反義詞,可根據語境來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