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居王位者。《漢書·王莽傳上》:“時 元帝 世絶,而 宣帝 曾孫有見王五人,列侯 廣戚侯 顯 等四十八人。” 顔師古 注:“王之見在者。”
"見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觐見君王或地位顯赫者,帶有莊重與禮儀色彩。根據古漢語用法及權威詞典釋義,其詳細解釋如下:
觐見君主
指臣子、使節或平民正式拜見帝王。古代強調"見王"需遵循特定禮儀制度,如《周禮》記載的朝觐制度。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卷第123頁。
面見權貴
引申為拜見地位尊崇者(如諸侯、重臣),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士人求仕或陳情的場景。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第567頁。
"見王"屬書面古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叙述或仿古語境(如影視台詞、文言作品)。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第621頁。
隱含對尊卑秩序的遵從,如《禮記·曲禮》載"凡見王者,趨進翼如也",強調行為儀态需恭敬。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289頁。
當代語境中,"見王"一詞已被"觐見""拜見""面見"等替代,僅保留于特定領域:
來源:《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3冊第2056頁。
“見王”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見王”指現居王位者,即當前在位的君王或擁有王位的人。該詞源自《漢書·王莽傳上》的記載:“時元帝世絶,而宣帝曾孫有見王五人”,顔師古注為“王之見在者”,強調“現存于世的王”。
需注意與“見·王”(如“會見王忠禹”)區分,後者為動賓結構,其中“王”可能指代人名或職位,與“見王”一詞無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
白版天子部次朝飯陳進持時辭氣蹙踏大度打火丁敬斷乎方良分塗鈎雲管他觀者如堵監主自盜腳鈎腳踏兩隻船驕穩基本計度浄屋巾幂糾舉就湯下麪疾早眷賞沮膽俊識愧情擂鼙梨眉艾發林麓龍勺門冬朦頭轉向明誡明珠彈雀納隍貧忙輕人跂竦秋水雀迷眼鵲尾冠戎場三犁三省杉徑少校譝譝沈香浦失才實驗室說東談西甜淡托生像貌嫺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