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淺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學,而不免儉狹。”
(2).儉薄不豐。《新唐書·劉晏傳》:“所居 脩行裡 ,粗樸庳陋,飲食儉狹,室無媵婢。”
“儉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結合權威辭書及語言學著作的釋義:
指在財物使用上過分節省,近乎小氣。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1卷,第1583頁。
形容人度量小、見識短淺,缺乏包容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34頁。
《說文解字》釋為“約也”,本指自我約束,後引申為節約(如“儉省”)。
原指空間狹窄(如“狹隘”),後擴展至形容心胸、格局的局限性。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95頁、第423頁。
形容過度節省導緻生活品質下降或人際交往受限(例:“他為人儉狹,從不請客”)。
批評思想保守、缺乏遠見(例:“處事儉狹者難成大事”)。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297頁。
儒家提倡“儉以養德”(《論語·述而》),但反對因“儉”緻“狹”。如司馬光《訓儉示康》強調節儉需有度,避免流于吝啬。
來源: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12頁。
“儉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淺陋、狹隘
指學識或見解不夠廣博,帶有貶義。例如《世說新語·文學》中提到“事事拟學,而不免儉狹”,批評機械模仿導緻思想局限。
儉薄不豐
形容生活簡樸、物質匮乏。如《新唐書·劉晏傳》記載劉晏居所“粗樸庳陋,飲食儉狹”,強調其生活清貧。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斤斤計較、小氣吝啬”,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讀,需謹慎使用。
建議參考《世說新語》《新唐書》等原典例句,以準确理解詞義演變。
鹌子羹百鍊鉛擺設蝙蝠不自見,笑他梁上燕變壞邊遽慚服慘絕人寰塵路陳戎持鈞村樸洞監鬥頓發憾法花發軟沸亂鳳條焚谷分星掰兩撫幾附訊工關果下牛河伯浣慰怙親攪蛆扒靜安九府舊事課息钌銱六齋漏策羅甸美聯社明玑缪錯砰磷郁律傾銷潤息三數三終色膽包天商籍贍赈示例爽然若失伺察綏邊夙夜在公望前丸墨缊縷蝸舍荊扉物各有主誣首橡皮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