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奏畢三章之樂,謂之“三終”。《儀禮·大射禮》:“小樂正立于西階東。乃歌《鹿鳴》三終。”《禮記·鄉飲酒義》:“工入,升歌三終。” 孔穎達 疏:“謂升堂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每一篇而一終。”
(2). 唐 代宴鄉貢士時歌《鹿鳴》之章,故以“三終樂”特指《詩·小雅·鹿鳴》之章。 唐 呂溫 《河南府試贖帖賦得鄉飲酒詩》:“百拜賓儀盡,三終樂奏長。”
“三終”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禮樂中的“三終”
指古代禮儀中連續演奏三篇樂章的行為。根據《儀禮·大射禮》和《禮記·鄉飲酒義》記載,樂工升堂後依次演奏《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樂章,每奏完一篇稱為“一終”,三篇奏畢即為“三終”。這一形式常見于鄉飲酒禮、大射禮等儀式中,體現周代禮樂制度。
唐代特指的“三終樂”
唐代科舉宴會(如鄉貢士宴)中,僅歌《鹿鳴》一篇,但因重複三次,故稱“三終樂”。此用法特指《詩經·小雅·鹿鳴》,用于彰顯對人才的禮遇。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三終”可引申為“三次終止”的成語,例如形容三次失敗後放棄。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需謹慎使用。
“三終”的核心含義與古代禮樂相關,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若需引用現代引申義,建議标注來源差異。
《三終》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三次終結”,表示某件事情經曆了三次結束。它可以用來形容某種情況出現了三次結束的情況,也可以指某人經曆了三次結束的經曆。
《三終》的部首是“⺅”(人字旁)和“⼋”(八刀頭)。
它共由6畫組成,可以拆分為“⺅”(2畫)+ “⼋”(4畫)。
《三終》是簡體字,沒有繁體字形。
該詞語的起源較為晚,具體出現時間及來源尚不明确。
古時候沒有《三終》的寫法,因為該詞語是較為新近的詞彙。
1. 他與她的愛情經曆了三終,最終還是無法修複。
2. 這個項目經曆了三終,不得不被終止。
暫無相關的組詞。
結束、終結、終止、終了
開始、啟動、開展、起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