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雠寇的意思、雠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雠寇的解釋

猶仇敵。 宋 蘇舜欽 《上範公參政書》:“惟是險姦兇殲之人,嫉閣下聲名出人,甚于讎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雠寇(chóu kòu)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複合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指代仇恨深重的敵人或入侵者。其釋義可從字源、語義演變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雠(chóu)

    本義為“應答”,引申為“仇敵”。《說文解字》釋:“雠,猶應也。”段玉裁注:“引申為仇怨。”在古籍中多表深仇大恨,如《詩經·邶風》中“不我能慉,反以我為雠”。

  2. 寇(kòu)

    指“盜匪”或“侵略者”。《說文解字》:“寇,暴也。”如《尚書·舜典》載“寇賊奸宄”,孔穎達疏:“寇謂群行攻劫。”

雠寇二字組合,強調敵人兼具仇恨性與侵略性,常見于描述國仇家恨或軍事對抗語境。


二、典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釋“雠寇”為“仇敵;寇賊”,引《後漢書·伏湛傳》例:“臣聞蠡賊雠寇,自古有之。”此處指危害國家的叛亂勢力。

  2.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釋義:“仇敵。”引明代何景明《何子·敵中》篇:“雠寇在境,不戮力緻死,而顧自鬥耶?”突顯其“外患”屬性。

  3. 《王力古漢語字典》

    強調“雠寇”的複合語義:“雠謂仇怨,寇謂侵掠”,如《宋史·嶽飛傳》中“誓清雠寇”之語,指金國入侵者。


三、語義特征


四、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例證
仇敵 泛指有私怨的敵對者 《史記》:“範雎之仇敵也”
寇賊 側重盜匪劫掠,仇恨感較弱 《漢書》:“寇賊并起”
雠寇 兼具深仇大恨與武裝侵略性質 《後漢書》:“殄滅雠寇”

參考文獻

  1.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2015.
  3. 王力 等. 《王力古漢語字典》. 中華書局, 2000.

網絡擴展解釋

“雠寇”一詞由“雠”和“寇”兩個漢字組成,需分别解析其含義後綜合理解:

1. 雠(chóu)
本義為仇敵、怨恨,常見于“仇雠”連用,表示敵對關系。例如《左傳》中“怨耦曰仇”,強調因矛盾産生的敵意。

2. 寇(kòu)
根據漢典解釋(),其本義為“入侵、侵犯”,指盜匪或外敵,如“海寇”“外寇”。字形結構(宀+元+攴)體現“持械入室攻擊”的意象,如《尚書》中“寇賊奸宄”指劫掠作亂者。另一網頁補充其動詞用法,如“入寇”表示敵人侵略()。

3. 雠寇合義
組合後指“帶有仇恨的侵略者”或“結仇的敵人”,強調敵對關系中夾雜深層次矛盾。例如可形容曆史上因長期沖突而互相仇視的族群或勢力。

注意: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較少見,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若涉及暴力描述,建議通過權威詞典或曆史資料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傲睨一世白區襃嘉擘名波騰差譌長生牌位昌葅出舉興生皴皮麤蕤黛娥點鬓鼎祚對茬兒枙臬富奸輔助面積改厲廣源公骨鲠之臣果饕鶴骨笛紅巾環極隳曠火前茶講衆假人辭色幾何原本驚耍積億軍情铿亮空草連次留飲捋荼面紅耳熱密緻你死我活排放翩翾辟諱輕繇薄賦诠揀羣元柔成沙蟹蘇李痌瘝萬年曆微薄畏脅物盡其用無事不登三寶殿五矹小老虎小天使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