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谏官的职位。 唐 白居易 《哭孔戡》诗:“或望居諫司,有事 戡 必言。或望居宪府,有邪 戡 必弹。”
“谏司”是一个古代官职相关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古代谏官的职位,主要负责向君主进谏、纠正过失。该词由“谏”(规劝)和“司”(官职)组成,字面含义即“负责谏言的官职”。
二、历史背景与职责
职能特点
谏司官员需直言不讳,对君主政策或行为提出劝谏,如唐代白居易《哭孔戡》诗中提到:“或望居谏司,有事戡必言;或望居宪府,有邪戡必弹”,说明其职责包括进言与弹劾不正之事。
引申意义
后也泛指敢于直言劝谏的人,强调忠诚与勇气。
三、词源与结构
四、使用示例 常见于古代文献,如唐代官员孔戡曾任此职,白居易通过诗文记录其履职情况。
总结来看,“谏司”是古代政治体系中重要的监察角色,体现了传统官僚制度中对君主权力的制约机制。
谏司(jiàn s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封建时代官僚体制中专门负责谏言劝告君主的机构。
谏司的部首是言,笔画数为13画。
谏司一词来源于古代宫廷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中的一个部门,主要负责向君主提供忠告和劝告。
谏司的繁体字为諫司。
在古代,谏司的汉字写作諫司或諫官。
1. 这位大臣经常在谏司上写奏疏,对君主提出宝贵的建议。
2. 谏司官员要具备勇气和智慧,才能发出有力的谏言。
谏司没有常见的组词。
近义词:谏官、谏议、谏言
反义词:奉谏、默许、迎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