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介推的意思、介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介推的解釋

見“ 介之推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介推”釋義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介推”為春秋時期曆史人物“介之推”的簡稱(亦作“介子推”)。其名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指追隨晉文公重耳流亡的忠臣,因“割股啖君”之舉聞名。後隱居綿山,拒受封賞,最終死于山火。後世以“介推”代稱淡泊名利、忠貞高潔之士。

二、典故核心含義

  1. 忠義精神

    介推隨重耳流亡十九年,曾割取自身腿肉為饑餓的重耳充饑,體現舍身奉主的至忠之舉。

  2. 淡泊名利

    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介推未言功績,攜母隱居綿山,拒受祿位,彰顯不慕榮利之志。

  3. 氣節象征

    因晉文公焚山逼其出仕,介推抱樹而死,成為士人“不食君祿”的氣節典範,衍生“寒食節”禁火習俗以寄哀思。

三、文學與文化引申

四、現代語義應用

今多用于褒揚清廉自守、不趨權勢之人。例:“他如介推般拒收厚禮,堅守原則。”


注:因古籍文獻原始來源(如《左傳》《史記》)無直接網絡鍊接,釋義依據權威工具書與學術研究: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中國曆史人物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3. 《中國風俗通史·春秋卷》(上海文藝出版社)
  4. 《成語源流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建議讀者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介推”是曆史人物“介之推”的簡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與背景 “介推”即春秋時期晉國賢士介之推(又名介子推),因追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曾割股奉君,後隱居拒受封賞,最終葬身綿山。其事迹體現了淡泊名利的氣節,成為後世忠義與隱逸的象征。

二、相關典故

  1. 割股奉君:流亡期間,重耳饑餓難耐,介之推割下大腿肉煮湯救主。
  2. 不言祿:晉文公即位後封賞功臣,介之推不求名利,攜母隱居綿山。
  3. 寒食節起源:傳說晉文公為逼其出山焚林,介之推抱樹而亡,後人哀悼,遂有寒食禁火習俗。

三、文學引用 唐詩中常以“介推”表達隱逸情懷或懷才不遇,如顧況《拟古三首》中“老去羨介推”,郭鄖《寒食寄李補阙》借其典故抒發感慨。

參考資料:以上内容綜合自漢典及唐詩注解,如需完整曆史記載可查閱《左傳》《史記》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稗官野史寶冠寶海襃赉兵衆常住奴儲蕃刺蜚麤壯待茶打戰東蒙客反對判斷放世風馳雲走鳳裡公營棺材穰子光秃鼓厲嘓哝國香涸流虹膜惛瞢胡運監撰借救鲸吸牛飲謹言絶藝糠油蘭熏桂馥連歡亂悖逯逯煤油命鋪惱巴巴淖汙佞臣配帝平地起家屏篷秦诿楚諈趣嚴三倉撒響屁省候盛譽施服酸聲同日而道土塍圖計罔生帷床橡膠猇亭歇微